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加快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展望未來,我國產業發展有許多有利因素。習近平同志就推動產業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明了產業發展方向。我國產業基礎實力不斷增強,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為完備的工業體系;人力資源總量豐富,擁有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掌握專業技能的人才資源;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并持續擴大,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推動產業向中高端發展的共識在不斷增強,各類要素資源在產業間的配置更趨優化合理。
要實現我國產業從“做大”到“做強”的新跨越,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關鍵在于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努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重點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堅持產業為民,更好滿足人民需要。牢牢把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持續提升產業結構、質量和效益,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堅實保障。適應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的期盼,加快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產業體系,鼓勵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生產方式,積極發展綠色環保產業。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加快培育先進生產供應能力,擴大優質農產品、工業品和現代服務供給,特別是盡快消除不利于醫療、教育、養老、設計、物流等領域優質發展的制度性障礙,推動產業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體。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調優產品產業結構,培育壯大更多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抓好重點領域去產能,統籌做好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各項工作,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促進新動能持續快速發展,推動生產、流通、消費模式深刻變革,在中高端消費、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更多新增長點。
強化要素支撐特別是創新驅動。加強統籌協調、部門協同和各級聯動,更好發揮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支撐作用。落實支持產業發展相關政策,促進產業政策與財稅支持、金融服務良性互動。強化人才的第一資源作用,大力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加快建設多層次產業人才隊伍。開展全方位創新創業服務,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升級版。發揮創新的第一動力作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更加有效地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著眼補齊短板,加快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夯實產業發展技術基礎。
不斷優化產業發展制度環境。加快完善現代產權制度,聯動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和激發企業家精神,最大程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繼續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通過財稅、金融、投融資、戶籍制度等方面改革,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生產力布局。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簡政放權減稅降費,減輕企業和個人稅負,大幅降低企業非稅負擔,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快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
加快構建產業開放新格局。促進外貿優進優出,提升傳統優勢產品出口競爭力,支持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推動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融合發展。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推進重點產業領域國際化布局。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外資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和一般制造業開放。完善走出去服務保障機制,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促進國際技術和產能合作,支持企業更好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為各國人民提供更加優質的中國產品和服務。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產業 發展 創新 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