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奧運回響——北京奧運十年間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題:奧運回響——北京奧運十年間
新華社記者
十年彈指一揮間,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的盛況仿佛猶在眼前,2022年北京冬奧會就像踩著十年前那個夜晚北京城上方的“大腳印”一樣,一步一步堅定走來。
北京奧運這十年,中國已從一個初識奧運舉辦門道的學習者,成長為推動和引領奧林匹克改革的踐行者。
北京奧運這十年,中國體育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健康中國”成為體育強音,體育強國夢正全方位匯入中國夢的時代洪流。
北京奧運這十年,天更藍了,水更綠了,一份自信從容的國民心態正逐漸長為參天大樹,體育基因正融入每個中國人生活中,成為他們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學習看齊到引領“奧運標準”
自天安門沿長安街向西約20公里,是首鋼集團老廠區舊址。
十年前,這里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搬遷——借北京奧運會舉辦契機,為改善北京空氣環境和便于企業更好發展,這家始創于1919年的鋼鐵巨頭開始了一場“大遷徙”。
“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
十年過去,首鋼人當初不會想到,他們曾經工作生活過的那塊地方,會再度和奧運結下深深的情緣——曾用來儲存煉鐵原料的筒倉,華麗轉身為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曾經辛勤工作過的精煤車間,搖身一變成了國家隊冰上項目訓練基地;矗立在群明湖畔的原首鋼電力廠冷卻塔,將見證北京冬奧會滑雪大跳臺比賽的精彩……這一切,讓這里有了一個“頭號粉絲”——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
自去年8月來這里考察之后,巴赫就時時把首鋼老工業區掛在嘴邊,把這里作為北京冬奧組委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節儉辦奧理念的典范,稱之為“讓人驚艷”的城市規劃和更新范例,還讓國際奧委會委員們“有機會一定要去北京看看”。
如果說十年前首鋼的搬遷是北京在看齊“奧運標準”,十年后首鋼園區的改造則是北京在樹立“奧運標準”。
從2014年底全票通過《奧林匹克2020議程》,到平昌冬奧會開幕之際頒布“新規范”,國際奧委會一直主動求變,努力對未來辦奧模式進行根本性重塑。作為首屆從申辦開始就受益于此項改革的奧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也被寄希望樹立辦奧模式的新標桿。
“可承受、可收益、可持續”是國際奧委會辦奧新模式的目標,這與中國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
而三年前在吉隆坡最終打動國際奧委會委員們,讓他們為北京投出一票的,也正是北京申冬奧代表團提出的“以運動員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節儉辦賽”三大理念。
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部長常宇說,三年來的籌備過程一直貫徹著這些理念。他舉例說,北京冬奧會將大量使用北京奧運會時的體育場館,進行適合冬季運動的改造,鳥巢、水立方、國家體育館、五棵松體育館等場館都將再度亮相奧運會。“可以說,北京的這些做法,真正把北京既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即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特點,從可持續的角度做了很好的闡釋和驗證。”
巴赫說,北京冬奧會籌辦中的可持續性和可行性令他印象最為深刻,“你看看首鋼工業園區,就可以知道奧運會給北京帶來的積極影響。中國朋友絕非光說不做,他們已經把可持續作為籌辦奧運的一個核心。”他說,“北京冬奧組委工作高效,在《奧林匹克2020議程》下盡可能省錢,同時傳承奧林匹克精神、尊重運動員體驗。因此,我們非常有信心北京將為《奧林匹克2020議程》樹立新標桿。”
巴赫說的絕非恭維之詞。
十年前,中國還沒有舉辦如此大賽的經驗,借鑒、學習、摸索……幾乎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中國硬是用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告訴世界,我們有能力舉辦一屆高水平的奧運會。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總工程師李久林15年前是鳥巢施工總承包商總工程師,鳥巢設計理念新穎,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用鋼量最多、技術含量最高、結構最為復雜、施工難度空前的超大型鋼結構體育設施工程。李久林回憶說:“建鳥巢那會更多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大家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當時很多人懷疑我們,認為中國人建不了鳥巢。但最后我們大家窮盡智慧建造完成,中國人就要有這種志氣!”
如今,已是知天命的李久林說:“鳥巢是我們技術史上的光輝篇章。這一頁過去后,我們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是我們新的起點。我們希望在冰絲帶的工程上,在綠色、智慧和環保上實現新的目標,樹立新的標桿。”
鳥巢和冰絲帶的這種“傳承”,也正是中國籌辦奧運的一個典型縮影。
從夏奧會到冬奧會,從“無與倫比”到“新標桿”,從學習到引領,中國正在為奧林匹克運動做出新貢獻!
從競技獨大到體育全面發展
2008年8月,16歲的孫楊第一次站上奧運賽場,初出茅廬的他獲得北京奧運會男子1500米自由泳第八名,那也是他第一次打進世界大賽決賽。
讓很多人印象更深刻的,是十年前的那個夏天,中國競技體育走上了奧運金牌榜的巔峰,國旗一次次升起,國歌一遍遍奏響,無數中華兒女為之振奮和驕傲。
回首十年,我們驀然發現,中國體育和孫楊一樣,在十年前那個夏天走向了一個全新起點。
如今,孫楊已有三枚奧運會金牌,是男子200米、400米和1500米自由泳的奧運會、世錦賽冠軍得主,還創造了男子800米自由泳世錦賽三連冠的歷史。
十年間,中國競技體育雖然在奧運會上的金牌總數有所下滑,但田徑、游泳等基礎大項成績突飛猛進,中國女排2016年在里約奧運會上重回巔峰,中國競技體育在世界舞臺上依然生動詮釋著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體育精神,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其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敢于爭先的拼搏精神、揚我國威的民族自信,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體育強則中國強,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要做體育強國,僅僅有競技體育這一枝獨秀是遠遠不夠的。
轉型和改革,是中國體育最近五年多最大的關鍵詞。
“一鼓春雷起九淵,風云萬里會中天。”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一個體育項目的改革方案,前所未有地在這一高級別會議上審議。
足改奏響了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先聲,引領體育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按照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原則推進的管理體制改革不僅是足改的破冰點,也是中國體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試驗田。
2017年2月,姚明當選中國籃協主席,籃球改革也開始大跨步前進。李玲蔚、李琰、王海濱、冼東妹……一大批優秀的體育人進入中國奧委會和各協會管理層,讓專業人做專業事,已經成為中國體育界的共識。
改革,更在于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體育紅利。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建設體育強國,就需要讓老百姓們都“動起來”。
2008年8月8日,是北京奧運會開幕的日子。一年后的這一天,也成為中國的全民健身日。今年,全民健身日走進第十個年頭。和十年前相比,全民健身這一“老話題”煥發出了真正惠及老百姓的“新生命”,成為中國體育的出發點、落腳點和發力點。
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全民健身成為國家戰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成為根本目標,體育產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中國體育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如今,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的理念正在不斷深入人心,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群體”格局已初步形成。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總人數近4億,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接近九成;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逾1.57平方米……
和一串串數字相比,群眾的感受更為直觀。
十年前,中國的馬拉松賽數量一雙手都數得過來。十年后的今天,馬拉松賽已經多得數不清,成為“現象級”。以北京馬拉松為例,3萬個參賽名額,2012年四天被搶光,2013年用時半天,2014年至今只能“搖號”。
在每個人的朋友圈里,在路邊的足球場上,在小區里的健身路徑上……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們越來越多,學習體育技能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這是一場體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
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這兩塊以往相較于競技體育的“短板”,正不斷得到補強。觀念的轉變、群眾的需求驅動著中國體育全面轉型,從競技獨大的“偏科”階段進入多元發展時代,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息息相關,全民健身、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正在成為建設體育強國的“三駕馬車”,同向并行!
奧運會改變了生活,改變了人生
從鳥巢最南端的“龍尾”出發一路向北,直達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奧海,這條亞洲最大的城區人工水系,因形似一條龍而被稱為“龍形水系”。
十年前,北京清河再生水廠工人李志偉進入八萬噸車間,開始了和奧運的不解之緣。十年間,北京的再生水利用量翻了一倍,如今,每年10億多噸生活污水化作清水,注入城市河道。李志偉依然堅守在八萬噸車間,“我會帶孩子到龍形水系、漫水橋去轉,告訴他這個水是爸爸水廠供應到這里的,你看這個水多么清亮,他就覺得爸爸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李志偉說。
北京市洼里鄉居民于文龍也很驕傲,曾經的洼里鄉早已成了奧運村,但他們手植下的“片兒林”,正是如今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雛形。“這是我們洼里人的自豪。”在洼里鄉住了大半輩子的他說。
如今,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是北京城當之無愧的綠肺,天更藍了,水更清了。過去十年間,中國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前所未有地重視生態文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顯然是一種更為成熟的發展心態。
對普通中國人而言,一份從容自信的心態也在十年間悄然形成。
41歲的首鋼工人劉博強在不惑之年迎來了跨度極大的轉型——從焊接工轉型成為一名制冰師。他曾經一度因首鋼停產“慌了一段時間”,不知道下一步會怎么樣。如今他說:“感受最深的就是重燃希望吧,我現在就想能夠在我退休之前,不敢說成為(制冰師)這個領域的頂尖高手,最起碼把這件事做好。”
2008年,被視為中國志愿服務的元年,奧運會志愿者們也被親切地稱為“鳥巢一代”。他們讓世界看到了熱情、自信、充滿人文情懷的新一代中國青年。
這一年的兩件大事,徹底改變了四川姑娘李菊的人生。
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奪走了她16位親人。面對災難和全國人民源源不絕的愛心幫扶,李菊和很多災區人民一樣,從絕望中看到希望。
8月份,李菊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北京奧運會中。她說:“在地震前和地震后,我做志愿者的心境是完全不一樣的。之前單純地覺得成為一名奧運志愿者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但是地震以后,會覺得我是帶著一種感恩的心在做這件事情。”
畢業后,李菊就職于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團委,從此開始帶領學生們活躍在北京各個領域的志愿服務工作中。今年是她工作的第八年,她親歷了志愿服務在中國從轟轟烈烈到潤物無聲的變化。“這就是一種傳承吧,它(志愿服務組織)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機構,可能在你關注它或者是不關注它的時候,它時時刻刻都在發揮作用,都在給我們這個社會當中需要幫助的人提供著溫暖。”
志愿服務的生根發芽,是北京奧運會留下的一筆無形資產。如今,“鳥巢一代”已經走向各自的工作崗位,像李菊一樣活躍在各個行業中,成為中國新時代發展前進的強勁動力。在他們心中,體育越來越趨近于其本源價值。
這十年里逐漸成長起來的,還有文化自信。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許穎表示,北京奧運會的確是外國人常提到的中國關鍵詞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一個標志性事件,讓世界聚焦中國,讓更多的人感知到中國文化。
目前定居法國的南京姑娘朱捷也認為,奧運會以后,中國的現代化才真的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很幸運,在奧運之后來的(法國),中國人的形象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她說,“我現在還在教同事們從中國網購商品,今年世界杯法國球星格列茲曼為中國手機代言,同事們對中國的好奇心也被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我同事的孩子,也有把中文作為第二外語在學習的。他們都說,世界的明天屬于中國。”
國際奧委會在評價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說:“促進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普及和不同文化的融合。這是一個偉大的遺產。”
2022年,奧林匹克運動將再度來到中國,屆時中華傳統春節文化與奧林匹克文化的交融將為這屆冬奧會帶來不同尋常的體驗,北京也將向世界再次展示中華文化獨特而時尚的魅力,讓世界共享中華文化的多元與豐富!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中國,再一次準備好了。
(執筆記者:王恒志,參與記者:周杰、沈楠、姬燁、林德韌、朱翃、劉寧、王沁鷗、肖世堯、丁文嫻、汪涌、吳新生、周欣、夏亮)
編輯:秦云
關鍵詞:北京 奧運會 十年間 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