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排隊辦遺囑” 中國越來越多老人不再諱言生死
立遺囑是件專業性很強的事
在專業人員幫助下訂立遺囑,由第三方機構見證遺囑訂立過程并對遺囑加以嚴格保管,有助于減少財產繼承糾紛的發生
2007年,陳凱赴澳大利亞HWL律師事務所做交換律師。這年6月,相聲演員侯耀文去世,其家人因財產分配問題開始了長達數年的糾紛。“我和同事說到這件事,他們很奇怪,問為什么之前沒立遺囑?”
陳凱驚訝地發現,他在澳大利亞的律師同事普遍在還很年輕時就立過遺囑,并在必要時更新遺囑。之后,他有意去問一些不是從事法律工作的澳大利亞人,發現情況同樣如此。
以此為契機,陳凱意識到國內外在遺囑問題上有著巨大差距,并在回國后將業務方向轉向繼承法領域。
他后來時常提及英國戴安娜王妃的例子:戴安娜36歲去世,其遺囑立于32歲,“在中國,她這樣年齡、這樣條件的人恐怕未必會這么早立遺囑。”陳凱說。
遺囑中,戴安娜安排了自己的財產分配并為當時剛10歲左右的兩個兒子作了一個溫馨安排——將所有珠寶平分給未來兒媳。后來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訂婚、結婚時,兩位王妃都戴著戴安娜留下的珠寶。對此,威廉曾說:“我的母親沒有錯過我生命中的重大日子。”
陳凱認為,隨著社會條件的成熟,中國人對遺囑的需求將發生很大變化:一方面,過去幾十年來,國人個人財富由少到多急速增長,房價也今非昔比,繼承需求隨之增長;另一方面,家庭規模小型化、人口遷徙流動、離婚率不斷攀升等,讓家庭利益格局日趨復雜;在中國由人情社會向法治社會的轉型中,法律意識、權利意識的增強也令更多人開始依法主動管理和安排自己的事務;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又使未來將有更多人產生遺囑需求。
投身遺囑服務項目之前,陳凱做過兩年多的市場調研,了解到公眾對此抱有期待;中華遺囑庫自提供服務以來始終“供不應求”的狀況,也讓他深刻感受到當下遺囑服務機構的接待能力與人們訂立遺囑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缺口,如果有可以信賴的機構,人們是愿意來此設立遺囑的。
“立遺囑是件專業性很強的事。過去很多老百姓隨便一寫就完,表述不清晰,缺少必要的法律要件,真正實施遺囑分配時很容易受到質疑,產生爭議。遺囑是否真實,立遺囑人身體和精神狀況是否正常、是否受脅迫等都是爭議的常見焦點。”陳凱說,“從這個意義上,在專業人員幫助下訂立遺囑,由第三方機構見證遺囑的訂立過程并對遺囑加以嚴格保管,有助于減少財產繼承糾紛的發生。”
“萬一出現糾紛需要證明遺囑的真實性,比如有子女提出遺囑不是我父母寫的,我父母精神狀況不好等,我們可以出證。”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一登記中心主任尹艷賀說,“因為我們從咨詢、起草到精神評估、錄音錄像、指紋錄入、登記保管等有一套完整嚴謹、符合法律規定的流程,可以保障遺囑的真實性、合法性。”
據介紹,2013年至2017年間,在中華遺囑庫保管的遺囑中,已有536份生效。生效遺囑中,164份有調解需求,其中132份調解成功。中華遺囑庫在多起案件中向人民法院出具證明函,并均被認定遺囑合法有效。
從忌諱遺囑到直面生死
我們也管遺囑叫‘幸福留言’,有人說,對于子女,遺囑就是最后一次聽父母的話,我們希望大家能將遺囑更多地跟愛與責任掛鉤
“這幾年,人們對遺囑態度的變化太大了。”作為中華遺囑庫的資深員工,尹艷賀自2014年入職,至今已在這里工作4年,見證了人們對遺囑看法的改變。
最大的變化是,來辦遺囑的人年紀越來越輕。根據《遺囑白皮書》數據,從2013年到2017年,立遺囑人的平均年齡從77.43歲降到了72.09歲。
“過去遇到70多歲來辦遺囑的人,我都覺得思想好先進啊。那時,有預約來辦遺囑的老人,跟我們說再給我往后推幾年,我才六十幾,還年輕,不用寫遺囑。但現在人們都往前趕,53、54歲就有來問能不能預約的,我們會說您58歲后再來排隊,因為我們公益服務是面向60歲以上老人的。”尹艷賀說。
另一個顯著變化,是人們談及“死亡”“遺產”時的態度。尹艷賀記得,2014年時,跟老人說話,她總要提前說明自己要問的問題可能有冒昧之處,也不敢使用“去世”“百年”等詞語,“‘死’字肯定不能用,但一些老人聽到‘去世’‘百年’也特別生氣,說你怎么說話呢?我不愛聽。所以最后我們都說‘以后’,您以后怎么怎么樣。現在情況完全不同,老人比我們更開朗、更不避諱,很多人來了都笑呵呵的,有的直接就說我死了以后怎樣怎樣。”
有遺囑庫工作人員回憶,2015年,他們去陶然亭公園團建,因為帶的旗子上寫著“中華遺囑庫”的字眼,幾個公園里的老人表示看到不舒服,讓他們趕緊出去。而現在,來辦遺囑的老人,甚至時常會在遺囑庫拍照留念。
“2016年以后,變化明顯起來。原因應該是一批新聞熱點引發全民討論,包括獨生子女無法全額繼承父母遺產的典型案例和一些遺產繼承公證難的新聞,比如要求證明我爸是我爸、取去世母親存款要求提供外祖父母死亡證明等等。”尹艷賀說。
人們立遺囑的目的,也從單一的防范糾紛變得更多元。尹艷賀回憶,早期來做遺囑的大都是家中可能會發生糾紛或者已經在為財產“打架”的老人,現在更多人辦理遺囑的考量是為方便子女繼承,給孩子省事。
“我們也管遺囑叫‘幸福留言’,有人說,對于子女,遺囑就是最后一次聽父母的話,我們希望大家能將遺囑更多地跟愛與責任掛鉤。”她找出一張印有溫馨圖片的卡片,“現在,我們會發這種幸福留言卡,請老人除了遺囑,再給親人留一封信,可以寫自己一生的體會、遺憾,對子女的叮囑等等。收回的留言卡里,寫得最多的是希望孩子們健康、和睦。”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遺囑 老人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