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秀風采秀風采
尹璐:女軍人一樣生來為打仗
用技術“打贏明天的戰爭”
無戰不聯,無聯不勝,聯合作戰已是現代戰爭的基本作戰形式。世界上近期幾場典型的高技術戰爭,使尹璐受到的沖擊越來越強烈,“科研嵌入聯合‘基因’,才有資格為打贏明天的戰爭作支撐。”
所以這些年,尹璐也始終在“逼”著自己搶時間追逐世界新軍事革命浪潮和信息技術前沿。在她的辦公室里,技術類書籍數不勝數:有關聯合作戰指揮,以及計算機與智能技術、傳感技術、通信網絡和控制技術、大數據等書籍裝滿了幾大書柜,有關信息數據資料裝滿了一塊又一塊大容量硬盤……
有一次,尹璐在京參加一個國際信息技術論壇大會,國內幾位著名專家發言時,預測了人工智能、區塊鏈和大數據在某領域的發展前景。
尹璐敏銳意識到,這些新技術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如何加以深度運用,亟待研究探索。
會后,她想方設法找到這幾位專家,向他們提問、請教,直到全部問題都聽明白搞清楚。專家們被她的前沿專業素質和執著求學精神打動,但聽了她的問題卻驚訝又敬佩:“你本身就是個專家呀。”
很快,她深入研究,提出了這些新技術在聯合作戰中實際運用的策略,并成功將這些新技術開始運用于聯合作戰保障系統的研制中。
戰區成立后,尹璐注重對以往項目進行深度開發,用于支撐聯合作戰指揮。她結合戰區使命任務,透過在執行閱兵中的成功實踐,在她研發的“閱兵指揮信息系統”基礎上,升級再研發的某監控系統,受到戰區首長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度評價。
那年,在執行閱兵訓練保障任務時,她發現閱兵指揮部還是依托幾十部傳統的通信終端調度部隊,訓練計劃稍有變更就要逐個電話通知,費時又費力,工作效率低。
想到部隊已經配發了軍用某新型手機,她靈光一閃:“如果在軍用手機上加裝一套指揮信息系統,組訓人員實時收發指令,豈不大大提高訓練效益?”閱兵指揮部領導對她的想法十分贊賞,當即批準由她牽頭組建課題組,要求盡快拿出成果、上線運行。
創意雖好,但研發難度非同一般,這是全軍首次開發軍用某新型手機應用與固定終端軟件相結合的指揮信息系統,還要綜合考慮設備條件、通信鏈路、保密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僅軟件開發一項,地方通信公司通常需要七八個月才能完成,要花費上百萬元。
“國家大事,軍隊盛事,拼了命也要攻下這座‘山頭’!”找機關、跑廠商,協調解決設備問題,帶著課題組規劃系統架構、組織軟件開發,經過4個多月晝夜奮戰,一套融合多種指揮功能和各類訓練信息的“閱兵指揮信息系統”研發成功。閱兵各級組訓人員一機在手,就能實時直觀掌握訓練場情況,實施指揮,工作效率提高了30多倍,且只花費了10萬元。
成功的背后,是數不盡的累與乏。適逢炎夏,在閱兵訓練基地這個蚊子多到能“吃人”的地方,尹璐和她的同事們常常加班到三四點,累了幾個桌子一拼就昏昏沉沉地睡倒了下去。等到五六點起來,才發現渾身都是蚊子叮出的包。
“研發指揮信息系統,必須深深植根于部隊沃土,緊貼聯合作戰需求,否則毫無價值。”在任原北京軍區指揮自動化工作站軟件管理室主任期間,尹璐調研的腳步遍及全區旅以上作戰部隊。先后研制集成多個版本的指揮信息系統,編纂10余萬字的應用方案、安裝配置手冊、值勤規范等實用資料等內容……讓各級指揮所實現了系統互聯、信息互通。
到戰區以后,主戰使命讓她的目光更加聚焦,各級指揮員的指揮需求成為她開展技術創新的主攻方向。
“我們技術上一個瑕疵,就可能造成指揮混亂和失誤,直接影響平時的演訓效益和戰時的作戰成敗。”尹璐經常告誡她的科研創新團隊。
因此,她對業務的要求較真近乎苛刻。在軍民融合研發某信息系統時,多次與她打交道的地方協作單位,對她又敬又怕,因為她對技術研發的每道關口把得太緊、摳得太細,反復調整、返工加班是常事。
有次她向某研究所的師兄傅盛杰請教技術問題,恰逢他正要出差,她就天不亮趕過去,抓住出發前半小時加緊交流,后來又為了一個計算公式跑了4趟。
這些年,她緊盯提升部隊聯合作戰能力,還研發了數十個“重點亮點”項目,其中某綜合預警系統,融合多源信息,有效提升感知能力;某時統系統完成了閱兵時間統一工作,被閱兵總指揮贊譽為“分秒不差”;某辦公自動化系統在200余個單位應用,提高了全區辦公自動化水平;參加上合聯演,首次解決了中方指揮軟件在俄文操作系統運行顯示等難題,為聯演指揮信息系統運用創造良好條件,受到中外聯演指揮部高度贊譽。
近年來,她先后有19項科研成果獲獎,尤其是面對戰區聯合作戰這一新生事物,創新的激情越來越強烈,她在不知疲倦地向著勝利奔跑。
是軍人也是女軍人
向著勝利一路沖鋒,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根植在尹璐體內的基因。
出生在軍人家庭,身為軍人的父母教會她用沖鋒的姿態面對一切,凡事都要沖在最前頭。“子彈不分男女,女軍人一樣生來為打仗!”
事業上,尹璐從來不強調性別,也從未想過用“女軍人”的身份為自己帶來多一點的輕松和特權。但這種“去性別化”的堅持,卻也不是生活的時時處處都適用。
早前尹璐從空軍指揮學院研究生隊畢業后,分到軍區自動化站,參加了某辦公自動化系統的課題開發。不久,上級又決定讓她負責某考核試題自動生成及評定網絡系統軟件的開發,任務雙管齊下,偏在這個時候,她懷孕了。要孩子?課題要求高、任務急,耽擱不起!不要孩子?肯定舍不得!兩難之際,尹璐的決定是:課題要參加,孩子也要生。
辦法只有一個:和時間賽跑,搶在孩子出生前完成軟件開發設計工作。
尹璐的母親多次勸她注意身體,可她在整個懷孕過程中始終沒有離開崗位。直到孩子出生前兩天,各種程序和數據完整擺在專家組面前,她才放心走進醫院。
尹璐研究的是天然帶著勇猛氣質的打仗的事,但其實她本人看起來,更像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厚厚的眼鏡,齊肩的短發,說起專業來認真考究,但談起過往故事也總會帶點笑意。
她并非時時刻刻“狠”勁十足,她會跪在地上用牙咬線頭,用腳粘線路,但在專業之外,她也會在家庭與生活中顯露脈脈溫情,在社會議題上傾注熱情和思考。
因為鮮有什么休息時間,尹璐幾乎很難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孩子中考時,正值部隊接受全軍試點任務,進行系統演練,尹璐實在是走不開,家庭和工作難以周全。直到孩子考試那兩天,放心不下的尹璐才終于跟領導開了口,申請休假兩天,回去陪陪孩子!
生活里也是個細心的人,不然不會細心總結各種電信廣告里的共性。“公司貸款需要嗎?”“您的房子需要裝修嗎?”“我是XX培訓班,孩子需要一對一輔導嗎?”等等推銷背后,個人信息保護的痛點在哪里,癥結在何處,怎么從規定到操作、從管理到個人意識,她一點點分析一條條總結。
今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后,她的“技術頭腦”和對于社會事務的關注也有了新的融通和展示的機會。如何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如何利用技術手段,通過互聯網+助力民族地區精準脫貧,也都成為了她提案中的內容。
她也像思考專業中的難題一樣,思考新身份帶來的責任。“能夠看到問題,指出問題,僅僅是第一步,我們不僅要找到問題,還要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抱怨不能解決問題,坐等也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只有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腳踏實地地躬身實踐,才有可能理解問題、解決問題。”
“弱女子”帶出“鋼鐵漢”
尹璐5年前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我的五十六個記憶》,講她參軍30多年來,參加大大小小演習一共收獲了56個證章,從最早1993年在朱日和參加演習時的臂章,到如今的臂章,在其中的變化中,聯合的意味愈漸清晰,也能逐漸看出科技發展的力量。
無論聯合,還是科技,最需要的,都是人才。
戰區成立后,面對該保障隊前所未有的全新保障模式和聯合作戰人才稀缺,尹璐急得常常徹夜難眠,找領導,求朋友,天天琢磨著如何選調和培養人才。
為應急,她開設學習論壇,組織輔導講座,建立幫學對子,針對不同層次人員實行分級訓練,短短幾個月,就有一批技術人員能夠在戰區聯指中心獨立完成值班任務,開始總是幾名骨干鉚在聯指中心全時“保駕”的艱難一頁,被永久翻了過去。
近兩年,40多名來自各軍種和院校學信息技術專業的年輕博士、碩士充實到她的麾下,但他們彼此之間的思維習慣、工作思路、技術基礎差異很大,面對新體制新職能新環境,能夠頂得上去的技術骨干不多。
那些日子,尹璐循著技術干部成長的特點與規律,思考究竟該如何發揮好集體智慧,推進戰區指揮信息系統建設。
帶領創新團隊研發中,尹璐給他們既壓擔子又常幫帶,既指路子又上手教,并把自己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無私與大家分享,組織大家敞開思路、協同攻關……
尹璐的善于思考尤其體現在,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她推出課題牽引培養模式,在技術上打亂各個業務室建制,選取能力評估、信息融合等緊貼聯合作戰具有前瞻性的課題,跨專業抽組人員,實行學科交叉,分為6個課題組,讓一批敢想敢干的年輕人擔任課題組長,攜手展開研究攻關,取長補短實現共同提高。
在尹璐悉心培育下,這批信息領域的“新兵”,很快變成了能獨立承擔值班和科研任務的“尖兵”。
科研技術的思考之外,尹璐也許還有一種基于女性視角,對于團隊氛圍和心態的細致體察和把握。她是團隊的主心骨,但在科研創新中,卻也始終主張見仁見智、自由開放,充分尊重年輕技術人員的創造精神,鼓勵他們提出新想法。
該保障隊信息處理室博士技師郭強在戰區聯指中心值班時,發現每天海量信息都靠人工檢索、抽取,既耗時又費力,便產生了依靠剛剛興起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進行智能處理的想法。
“很好呀!”尹璐大加贊賞,特意為他申請成立課題組,立項“多源信息融合”的項目。在研發指導上,她提供設計思路、研究方法,還組織郭強課題組人員通過參觀調研,拓寬思路、博采眾長,讓郭強主持常態化技術交流,請大家發言、互相碰撞,對好點子現場討論,在活躍的“民主”氛圍中,推進該項目突破。
衛斌是尹璐因人施教培養出的一個“得意門生”。他指揮自動化工程學士、作戰指揮學碩士畢業后,到尹璐手下工作。尹璐發現這個國防科大的高材生很有發展潛力,思想上循循善誘他投身國防建設,技術上她用“她做他看、她講解他領悟、他做她看并點評”的三步教學法精心培養,把衛斌硬生生“逼”成了“主力隊員”。
而后,她推薦他擔任軟件室副主任、技保室主任,又成為該部最年輕的室領導。她創造條件讓衛斌擔任課題組長,進行攻關。他也不負厚望,幾個月內研制成功,年年都“攻”下幾個新項目,畢業沒幾年就有“某效能評估方法研究”等5項成果,榮獲全軍科技進步獎。
“戰區聯合作戰指揮平臺,無論對參謀人員還是保障人員都提出了能思善用的雙重能力要求,是‘謀略+技術’的綜合考驗。”
如今,尹璐帶出了一群高素質聯合作戰“信息尖兵”——近兩年,她帶領科研創新團隊先后完成戰區大型項目研發6項,為兄弟保障隊輸出自己科研創新成果多項,20多項科研成果被運用于聯合作戰指揮與聯合訓練。
她直接幫帶的上百名人員,也全部成為了聯合作戰指揮和保障的過硬尖子,被戰區評為優秀教練員。
戰區首長給尹璐的評價是:“嬌柔‘弱女子’,帶出了一群指揮打仗和用信息流支撐打仗的‘鋼鐵漢’!”
(張坤平為中部戰區聯合參謀部新聞辦主任)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尹璐 戰區 指揮 聯合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