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考古發現:距今約3700年河西走廊氣候由濕潤變為干旱
新華社蘭州8月6日電(記者連振祥)現在都知道河西走廊氣候很干旱,但是河西走廊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干旱的?考古發掘的木本植物木炭顯示,距今約3700年前后,河西走廊的氣候從溫涼濕潤開始變干旱了。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發布河西走廊西城驛遺址考古發掘信息。在歷時8年的發掘中,西城驛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木本植物木炭。“這些木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的環境和氣候變化。”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國科博士說,“距今約4000年,河西走廊氣候開始走向干涼,距今3700年后較之前氣候更為干旱。”
西城驛遺址是一處以從事旱作農業為主、兼有飼養,并進行著冶金等手工業生產的史前聚落址,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境內,范圍為35萬平方米,距今約4100年至3500年。從2010年起,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等聯合對這個遺址進行了8個年度的發掘。
從西城驛遺址出土已鑒定的木炭來看,主要有13種木本植物,有檉柳、檉柳屬、沙棘屬、枸杞屬、楊屬、柳屬、榆屬、云杉屬、圓柏屬、沙拐棗屬、蒺藜科等。另外還出土了綿羊、豬、黃牛、狗、鹿、兔、嚙齒動物等動物骨骼。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紹,云杉屬的存在表明西城驛文化時期氣候溫涼濕潤,說明當時應是相對濕的環境。柳屬多分布在河流兩岸的灘地、低濕地,柳屬的存在,表明遺址周圍有河流。到了四壩文化早期(距今3700至3500年),耐陽且耐寒的楊屬先鋒樹種占較高的比例,暗示該時期氣候進一步干冷,而家養動物牛、羊比例上升和嚙齒類動物常見,進一步佐證了四壩文化時期遺址周圍是以甘涼草原(草地)為主的自然環境。
陳國科說,距今4100至3500年間,西城驛遺址區域的氣候環境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受距今4000年前后降溫和變干事件的影響,距今4000年以后,中國北方地區向干冷趨勢發展,在河西走廊表現尤為明顯。
編輯:秦云
關鍵詞:3700年 河西走廊 濕潤 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