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扶貧,用好企業“特長”
從一個沒有資源優勢、特色產業的偏僻貧困縣,到如今村村養牛、高端肉牛養殖業風生水起的樣板縣,5年多來,我一直關注著寧夏海原縣的脫貧攻堅,見證這里走出了一條產業脫貧的特色致富路。而這背后,離不開企業扶貧模式的創新、精準扶貧的落實。
2012年,國務院扶貧辦將海原縣指定為華潤集團第二個定點扶貧縣。在海原縣委縣政府和華潤集團的共同籌劃下,一張五年規劃的藍圖逐漸成形:投資79億元發力風電項目、小鎮和生態公益林項目;選派優秀員工到當地掛職;投資3.85億元開展“基礎母牛銀行”項目。這些舉措,凝聚起了海原脫貧的強大動力。
毋庸諱言,投身脫貧攻堅的企業不少,但效果與期待卻有落差。有的企業在扶貧過程中,往往只見一村,不見全鎮全縣;出錢出人多,深耕產業少;重視收入問題,不重視人的問題;看眼前多,顧長遠少。經常是捐錢、捐建、捐贈搞了一堆,大量資金在同一區域“撒胡椒面”,卻沒有形成合力系統性解決貧困根子。
在海原,華潤集團利用自身優勢,從政策、品種、草料、技術、回購等方面入手,對全縣新型高端肉牛養殖產業進行頂層設計。針對建檔立卡戶,解決讓貧困戶養得起牛、低門檻進入產業問題;探索性開展了助殘助弱“托管代養”模式和“村財企管+肉牛賒銷+托管代養”機制,使篩選出的150戶病殘特殊困難農戶加入養牛產業,兜底戶和空殼村問題迎刃而解。截至目前,“基礎母牛銀行”項目帶動形成高端肉牛養殖專業村32個、養殖大戶2560戶、養殖專業合作社17個。2017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收入中來自高端肉牛的每戶達到900元,占產業收入的近50%。發生在海原縣的幫扶經驗表明,企業扶貧需要秉持高、精、堅的工作標準: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精準幫扶、精心服務,攻堅克難、堅持不懈,充分發揮企業扶貧優勢,形成大扶貧工作格局。
截至2017年底,中央企業結對幫扶了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46個,約占國家級貧困縣總數的42%。今年4月,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規模已達154億元,基金投資范圍覆蓋全部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可見,扶貧資金體量不小,扶貧資源需精準配置。只有凝聚扶貧合力,用好企業資源,以更有力的行動、更扎實的工作,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才能集中力量攻克貧困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精準”上動腦筋、下功夫,成就了海原深耕發展的產業,也是企業深度參與脫貧攻堅的導向。動員更多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用好包括企業在內的扶貧資源,我們就一定能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扶貧 企業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