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中國醫療質量水平與技術能力實現“雙提升”
人民網北京7月1日電 近日,人民健康在對浙醫一院、浙醫二院、浙江邵逸夫醫院的調研中了解到,隨著我國重點專科建設能力的不斷提高,全國各地的醫療質量水平和技術能力呈現出“雙提升”態勢,中西部和城鄉間的醫療水平實現了均衡發展。
“近年來,我國從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入手,一手抓醫療質量管理,提高醫療質量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專業化和精細化水平;另一手抓以提升醫療技術能力為核心的專科能力建設,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顯著提升。”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向記者表示。
而浙江醫療水平的進步,正是全國醫療質量與技術雙提升的具體縮影。浙江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馬偉杭向記者介紹,浙江省以臨床重點專科能力建設、區域專病中心建設和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建設為重點,在政府主導、行業推動,以及醫務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整體提升了全省的醫療質量與技術能力。
醫療質量與技術雙提升 先進專利發明引領國際
在“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投入60億元,支持全國79個專業,314家醫院的1231個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打造了一批綜合實力強、技術優勢明顯的“國家隊”。其中,浙江省有51個專科列入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人體器官移植、重大傳染病救治、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嚴重創傷和重癥患者綜合救治技術、腫瘤診治技術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發展,部分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器官移植是全球外科領域中的‘皇冠’,也是醫院綜合學科水平的重要體現。它不僅僅是一個專業的強大,而是帶動了相關學科群、相關專業的提升。”郭燕紅指出。
以肝移植為例,2017年我國全年完成肝臟移植手術4732例,其中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CDCD)肝臟移植手術4138例,較2016年全年(3273例)同比增長26.43%。
浙醫一院院長王偉林介紹,該院的器官活體肝臟移植技術已走出國門,兩度幫助印度尼西亞國家開展了歷史上首5例活體肝臟移植手術。他指出,我國肝移植患者術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84%、75%、71%,與國際上的83%、76%、71%基本相當。而浙醫一院的肝移植受體5年生存率為75.7%,已經高于國際水平。
與此同時,我國肝移植的平均等待時間也在明顯縮短,目前平均等待時間為27.5天,遠遠少于美國的120天。
浙大一院團隊赴印度尼西亞實施親體肝移植
同時,隨著我國近年來醫療技術的發展,老年人心衰的首要病因——心臟瓣膜疾病得到了有效救治。據統計,我國≥65周歲的老年人心臟瓣膜疾病發病率高達13%,約1/3重癥患者1年內死亡。而浙醫二院自主研發的微創主動脈瓣置換修復技術(TAVR技術),解決了高齡心臟瓣膜疾病患者“不敢”“不能”手術的問題。
傳統開胸換瓣手術風險大、病人痛苦多,許多重危病人失去手術機會,浙醫二院使用不開刀的方法進行瓣膜置換,累計開展300余例,手術量約占全國1/3,成為國內最大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中心。病人來自全國各地,最大年齡90歲,平均年齡79歲,1年生存率達91%,遠高于國際大宗報道的75.8%-85.8%,相關經驗現已納入國際治療指南。
浙醫二院院長王建安在印度應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成功救治一名重癥患者
不僅如此,先進的微創技術在外科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浙江大學醫學院邵逸夫醫院眼科教授姚玉峰首創的“姚氏法”深板層角膜移植術及組合器械,成功將角膜植片長期生存率從國際報道的18.0-72.7%提高到98.3%。通過這項技術,可以實現移植術后完全恢復角膜透明度、明顯降低散光、提高術后視力,且移植術后無需使用抗排異藥物,終身零排斥。因而被國際學術界命名并編入美國眼科專科醫師教科書,在美國、日本及國內多家醫院得到了推廣應用。
美國眼科醫生在邵逸夫醫院學習姚氏法角膜移植
浙醫三家醫院在技術創新的同時,還帶動了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療設備的創新與發展。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醫學的發展顯現出“內科治療外科化,外科治療微創化”的趨勢。
郭燕紅對此指出,近年來,以個體化、微創為典型特點的現代醫療技術在臨床廣泛應用,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使手術的適應癥得到了擴展,也對患者快速的康復、健康功能的保留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而我國微創技術已經覆蓋幾乎所有的外科領域和大部分內科領域,部分技術已經達到和引領國際先進水平。
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基層的支持 促進醫療水平均衡發展
盡管眾多高精尖的新型醫療技術不斷涌現,醫療質量水平逐步提升,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中西部和城鄉間醫療水平不均衡的發展問題始終存在。
“中國太大了,省域之間、地區間、城鄉間的差異比較大,而這種差異也體現在醫療服務能力上。”郭燕紅指出,近年來國家通過專科能力建設,同時特別注重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基層的支持,填補了多項區域內技術空白,提高了中西部地區的重大疾病診療水平。
作為國內最大的心導管診治中心之一,浙醫二院研發了中國首個具有完全獨立知識產權的經導管人工瓣膜,以及第二代可回收人工心臟瓣膜,并開展了國內多中心臨床試驗。現今技術和產品輻射到全國19個省市。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在多方的支持下,現已可以開展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和逆向溶栓聯合PCI術治療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填補了當地的技術空白。
此外,“寧夏、云南、甘肅等地在腫瘤治療當中開展靶向治療,使得當地老百姓不出省就可以接受到精準的腫瘤治療方式和方法。”郭燕紅說,中西部地區在填補技術空白和重大疾病的診療能力提升方面通過專科能力建設得到了均衡的發展。
郭燕紅同時表示,專科建設還能夠起到縱向帶動作用,通過三級醫院對口支援縣醫院這種城鄉之間的對口支援來促進醫療資源的有序下沉,加強縣醫院的專科能力建設,使得縣醫院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位于浙江省東陽市的東陽人民醫院是一家縣域龍頭公立醫院,已提前五年實現了90%患者在縣域內就診的目標。該院院長應爭先稱,2018年1至5月,東陽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人次上升34.01%,住院病人上升106.21%,縣域外就診人次及手術人數同比下降10%。縣域有序的初級醫療保健體系正在形成,基本實現了“大病不出縣,小病在社區”的目標。
馬偉杭介紹,通過對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的雙提升,浙江實現了醫療服務優質高效的目標。根據2016和2017年《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浙江省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患者門急診死亡率、住院病人死亡率、搶救室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急性心肌梗死、腦梗死、腦出血搶救成功率、康復率和惡性腫瘤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部分指標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浙江醫療水平的進步正是全國醫療質量與技術雙提升的具體縮影。近期,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對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名的結果顯示,我國從2015年的第60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名,短短一年間上升了12名,是全球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顯著提升,不僅僅惠及了國民的健康,而且也得到了國際的廣泛認可與贊揚。(尹莉娜)
編輯:趙彥
關鍵詞:中國醫療質量水平 技術能力 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