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元四家山水為何千古不衰?他的獨到之處在哪?
“元四家”在吸收五代、北宋水墨山水畫的基礎上,深受元初書畫家趙孟頫的影響,把筆墨韻味在繪畫中的作用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突出了山水畫的文學趣味,使詩、書、畫有意識地融為一體,各具風貌,開創了一代新風,形成了以“文人畫”為主流的山水畫派,把中國山水畫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對明清兩代畫壇影響極大。
元四家中,以黃公望年齒最長,并直接聆受趙孟頫的教導,又開始寄畫以樂的門徑,故列為四家之冠。
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癡、大癡道人、一峰道人,平江路常熟州人,元朝畫家。本姓陸,名堅,幼年父母雙亡,族人將其過繼給永嘉黃氏為養子,這位黃公年已九十,膝下無子,得子萬分欣喜,笑道:“黃公望子久矣!”因改姓名,叫黃公望,字子久。
其山水畫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發,自創一格;創淺絳山水,畫風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之首。
黃公望的山水畫從技法面貌上而言,有兩種風格類型,明張丑《清河書畫舫》中說:“大癡畫格有二:一種作淺絳色者,山頭多巖石,筆勢雄偉;一種作水墨者,皴紋極少,筆意尤為簡遠”。
《天池石壁圖》和《丹崖玉樹圖》是他淺降山水的代表作,兩圖手法略同,均為重峰疊嶺,高松層崖,山巒樹木的造型和勾勒法源自董、巨,筆法變繁復為簡疏,多用干筆皴擦,化宋人的實質為虛靈。
再皴染后再用清淡的赭石花青渲染,即所謂“淺絳法”。赭石和花青具有溫暖和沉靜的視覺色感,很適宜表現江南青麗明潔的山光樹色,也符合元人清逸的審美觀。由黃公望所創立的淺絳山水,很快在元代流行,并為后世所崇尚和發揚。
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寫江蘇常熟虞山名勝天池石壁的秀麗風光。畫中層巒疊嶂,千巖萬壑,長松雜樹,縱橫有序,錯縱多姿,顯示了天池石壁的雄秀美資。天池在畫面右上部,池上有水榭,兩岸石壁對峙。
山下林木茂密,數間房舍散落其間,左下兩株高松聳立。山澗泉水,匯成一潭。潭水之上置水榭小橋。構圖繁而用筆簡,筆墨渾厚華滋。設色多用淡赭,染以墨青墨綠,展示出山中的幽趣。全圖煙云流潤,氣勢雄偉,系黃公望晚年淺絳山水杰作。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黃公望代表性作品之一,整幅畫面體現出黃公望山水風格的特點。畫面高山聳立,樹木蔥郁,展現出“丹崖玉樹”的景象。遠處高山之上云霧迷蒙,縈繞山峰,峰石之間植被叢生,山腰上樹木茂盛,蓬勃的松樹在巖石間頑強求生。
萬樹遮蔽下的殿閣半隱半露,前景左側一顆松樹盤曲而上,高聳參天;右側小橋橫臥,一隱士策仗尋幽。用筆簡勁洗練,筆法蒼秀,設色淡雅,正如清代吳修所說:“赭色微黃畫里春,墨青墨綠染精神。”
元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高嶺競力,層巖蜂起,丘壑峣崢,凍樹蕭瑟,表現隆冬臘月,氣候嚴寒的山區景象。圖中山巒純用筆墨空勾,淡墨漬染。水和天空用濃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皚皚大雪初霽的山峰景色。
山中小樹用細筆勾描,樹干如“竹根”,樹枝如“花鬍”。用筆洗練,構圖新穎,平中寓險,層次分明,虛實相生,風格雄奇。為黃公望晚年水墨山水畫之杰作。(選自元四家畫集)
編輯:楊嵐
關鍵詞:元四家山水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