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天眼”FAST調試工作紀實:白天摳精度 晚上試觀測
與脈沖星有關的中國故事
“天眼”FAST調試與試觀測工作紀實
事情和想象的并不一樣。
“今天晚上從9點55分開始觀測,持續到明天早上8點30分。” 記者終于爭取到進入FAST基地總控制室體驗望遠鏡觀測的機會,決定瞪大眼睛熬一整夜。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之上的星空。FAST攝影團隊提供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剛宣布了一個喜訊——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首次發現毫秒脈沖星,再次激發了大家對天文的熱情,于是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前往貴州,揭秘發現脈沖星背后的故事。
但這個100平方米左右的總控制室太讓人意外了——這里沒有嚴陣以待穿著統一制服的工作人員,沒有會變出奇異圖形或復雜代碼同時還閃著各種不同顏色光的大屏幕,沒有緊張的口令,沒有急促的腳步聲,也沒有擊掌和歡呼聲……只有一排電腦安靜地端坐在桌子上,和一個同樣安靜地端坐在電腦前的年輕小伙子。
“你的同事還沒來嗎?”記者試探著問。
“他們輸入完觀測數據已經走了。我一會兒寫完總結也走了。” 小伙子叫李志恒,操作筆記本電腦,身穿白T恤衫和牛仔褲,是FAST調試組的一名工程師。
9點55分到了。從遙遠的太空傳來的電磁波無聲無息地落在群山環抱的大窩凼里,然后轉換為信號靜謐地流淌進計算機集群,計算機沉默地跑著數據,憑借調試人員設計的程序努力辨別脈沖星信號。
原來,那些驚天動地的新發現誕生得這么安靜。
與脈沖星有關的中國故事,就從這個萬籟俱寂的地方開始。
兩位學者之爭論
古今中外,總有一些人想弄明白這幾件事:我們從哪兒來?宇宙有多大?最小的粒子有多小?
在貴州的深山里,就有這么一群人。
寫完工作總結的李志恒打開一款名為Stellarium的天象模擬軟件,展示出一片效果逼真的太空。“我們的工作有點像淘金。” 他指著銀河系的繁星對記者說。
目前全球經認證的脈沖星共有2600多顆,它們可以成為人們研究“最小粒子”的實驗室、幫忙探索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界等。這種能對人類認知宇宙產生巨大幫助的天體就像金子一樣稀有和珍貴。
只是,在2016年FAST落成啟用之前,這項為人類天文事業“淘金”的工作中國還沒有成為主力。為此,FAST的總工程師南仁東生前說:“別人都有大射電望遠鏡,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
20世紀90年代初,在國家天文臺工作的南仁東最初將中國的大射電望遠鏡夢寄托在了平方公里陣列望遠鏡SKA身上。那是一項大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其技術路線是將上千個反射面天線和100萬個低頻天線組成一個超過100萬平方米的接收區域,收集來自宇宙的電磁波信號。
當時在國際射電天文圈里有兩張活躍的中國面孔,一個是南仁東,另一個是他的師弟,后來成為FAST工程副經理的彭勃。他倆輪流飛往國外參加研討,執著地想將SKA的建設引入中國,別人笑稱彭勃是“SKA獨立大隊”、南仁東是“SKA獨立支撐”。
但有天這兩個互為支柱的人吵起來了。
這條路越往前走南仁東越覺得走不通,他開始反對在中國建SKA。“把SKA弄過來,弄死你我,都弄不成!” 他跟彭勃說,南仁東的學術風格以“謹慎保守”著稱。
“先弄過來!弄死你我,還有后來人!” 彭勃和南仁東正好相反,他外號叫“彭大將軍”,出了名的敢想敢說敢干。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天眼”FAST 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