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護士網約服務難題仍待解
“省去了路上和就診排隊的時間,花了不到200元,特別值得。”家住福建省福州市城郊的老李患有直腸癌,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醫院更換造口袋,費時費力排隊,還要家人跟著一起遭罪。日前,老李通過APP約了兩名護士上門為其護理。據悉,“互聯網+”在巨大的護理需求和專業護理力量之間架起橋梁,“共享護士”正在走進普通百姓家庭。
與醫生上門診療相比,護士上門護理多從事更換引流管、換藥、防褥瘡護理、輸液或肌肉注射、指導服藥、生命體征數據采集和病情觀察等服務,這些服務好操作,風險也較小。另一方面,老人對于上門護理服務的需求十分普遍,因為診療只是急時所需,護理卻要隔三岔五甚至天天進行。老李的情況就是如此,網約護理服務更能滿足他的需求,也能消除他常跑醫院的麻煩。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多種護理服務方面的手機軟件,然而,爭議也一直伴隨著這類服務。去年3月,上海媒體曾曝光一款APP網約護士存在“不看藥、亂配藥,不要醫囑、只聽患囑”等問題,相關操作后來被定性為違規執業。南京也曾有一名護士發帖稱想免費幫人上門輸液,但官方回應稱她可能違法。護士上門服務若不能消除“非法”等顧慮,就很難得到推廣和普及。
同時,在家接受護理服務雖然方便,但費用若不能報銷,普通老百姓承擔不起,也無法經常享受這項服務。有些地方已將上門護理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但更多地方并沒有這樣做,且即使給予醫保報銷,報銷范圍如何確定,費用監管如何實施,也需要制定具體和相對統一的規則。
更需重視的,是護士上門服務的安全問題。患者會擔心,通過手機軟件可能會招來假護士;而另一方面,護士多為年輕女性,進入陌生人家庭開展服務,她們的安全如何保證,也需要仔細斟酌。
居家老人的護理需求越來越大,護士上門服務作為化解養老難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但作為一種新生事物,護士上門服務也面臨諸多現實難題,“最后一公里”有待進一步打通。搬走妨礙護士上門服務的“絆腳石”,培育壯大這股“互聯網+護理”力量,更多居民尤其是居家老人才能享受到這一模式帶來的巨大便捷。(時本)
編輯:趙彥
關鍵詞:護士網約服務 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