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史上最嚴數據保護法來了 侵犯網民隱私可罰1.5億
歐洲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Noyb將谷歌安卓系統、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四家美國公司的產品告上法庭,指控其“強迫”用戶同意新的使用協議,而沒有按照法律規定,讓用戶獲得真正自由的選擇權。
“隱私換便利”引發爭論
每經小編(nbdnews)注意到,紐約時報等很多媒體認為,GDPR法案彰顯了歐美兩地的觀念差異:歐洲人極度注重隱私權,寧愿犧牲信息化發展速度;美國人更注重選擇自由,因此誕生了谷歌等一大批互聯網巨頭,為此寧愿犧牲部分用戶的隱私權。
而在今年3月,李彥宏的一番“中國人愿意以隱私換便利”的觀點,也在國內引發了熱烈討論。
3月27日,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表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開放,也相對來說沒那么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愿意這么做。”
李彥宏這番話也不出意外地引起了輿論的強烈反彈。央視評論文章稱,李彥宏這番“真心話”,反映了科技巨頭對用戶核心利益的熟視無睹,成為一種脫口而出。
▲李彥宏(圖片來源:百度官方微博)
央視新聞報道,如今很多程序“任性越權”,用戶只有無奈接受。比如一款下載量為1998萬的手電筒軟件,要求獲得的權限竟然多達30項。在山東濟南工作的張先生在安裝軟件時發現,該軟件要求獲得通訊錄、拍攝照片和視頻、錄音、位置等10多項與其主要功能無關的權限。
張先生質疑道,“只有手電筒照明功能,只使用攝像頭即可,要通訊錄這些無關的權限干嘛呢?”
除此以外,電信詐騙、網站密碼“撞庫”等風險也在不斷增加,很多網民用戶對此其實有著清醒的認識,但也只能無奈地承受風險,讓渡隱私權。
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僅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我國網民因為垃圾信息、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經濟損失達915億元。以6.88億網民計算,人均損失達123元。
該報告顯示,網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郵件18.9封,垃圾短信20.6條。其中,騷擾電話是網民最反感的騷擾來源,電腦廣告彈窗和APP推送緊隨其后。
在詐騙信息方面,76%的網民曾遇到過“冒充銀行、互聯網公司、電視臺等進行中獎詐騙的網站”,55%的網民收到過“冒充公安、衛生局、社保局等工種機構進行電話詐騙”的詐騙信息;47%的網民遇到過在“社交軟件上冒充親朋好友進行詐騙”的情況;37%的網民因收到各類網絡詐騙而遭受經濟損失。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史上最嚴 數據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