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知識付費,優質內容是關鍵
當下,知識付費早已不是一個新鮮詞。
短短兩年時間,知識付費“飛入尋常百姓家”,知乎、得到、喜馬拉雅、分答等一大波知識付費平臺走紅,五花八門的產品不時掀起一波波熱潮。與此同時,隨著知識付費的走紅,資本一擁而上,版權、產品打開率和復購率下滑等困境也凸顯出來。許多人開始擔憂:這個新興產業還有多少發展空間?對此,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知識付費市場前景廣闊
在知識付費平臺——得到上,199元一份的《薛兆豐的經濟學課》訂閱人數已超過26萬;截至今年3月,知乎舉辦7000場,總參與人次近500萬,電子書下載量破5000萬;2017年底,喜馬拉雅“123知識狂歡節”3天銷售額1.96億元……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知識付費正在告別小眾,走進越來越多普通人的生活。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之后,中國的知識付費經濟獲得了井噴式發展,已初具規模。隨著各家平臺的不斷加碼以及創業者的涌入,知識付費產業目前已經涵蓋知識電商、社交問答、內容打賞、社區直播、講座課程、線下約見、付費文檔、第三方支持工具等多個類別,市場不斷擴大。
據《2018年中國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約49億元,同比增長近3倍,預計2020年將達到235億元。人們不禁要問,知識付費怎么成了“新寵”?
艾媒數聚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毅認為,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手機支付的便捷性,為知識付費的發展提供了硬件支持;優質內容付費觀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優秀內容提供者開始進駐各大知識付費平臺;但更大的動力來自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意愿越來越強烈,“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發生了變化,希望通過付費獲得知識,這已經成為剛性需求。”有專家分析。
“讓有能力的人去講,有需求的人去學。”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毛湛文認為,知識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可以實現共享和再分配,知識付費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一些從業者則更喜歡用“知識服務”而非“知識付費”來定義這個行業。得到創始人羅振宇分析,在人們的時間日益碎片化、學習越來越終身化的時代背景下,知識服務行業通過互聯網技術降低了用戶學習的成本,填補了傳統“分科治學”教育體系的缺口,為人們終身學習提供了更適合的解決方案。
知識服務火爆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教育和學習的歷史傳統”,羅振宇表示,“中國人學習的驅動力很強。在經濟快速發展之后,追求學習上進的文化基因更強烈地表達了出來;而國家層面,正在加速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這樣的需求為知識服務的興起提供了極其富饒的土壤。”
是誰在為知識埋單?喜馬拉雅數據顯示,在2017年“123知識狂歡節”中,25歲至34歲的付費用戶占比超過七成,“90后”的付費比例最高。“以中青年為主,男性居多,多數分布在北上廣深及其他經濟發達地區,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求知欲強,熱愛學習與知識分享,喜歡互動交流。”羅振宇這樣描述。
“這是一個會發展10年以上的市場。”知乎副總裁、知識市場事業部負責人張榮樂表示,目前知識服務行業尚處于早期,應努力形成知識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良性生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知識 付費 內容 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