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從首屆品博會看自主品牌建設
新華社上海5月12日電 題:從首屆品博會看自主品牌建設
新華社記者
大到高鐵,小到芯片。10日至12日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上,來自全國各地各行業的600多家知名品牌企業齊聚一堂,2.5萬平方米的展館內,處處散發著“國貨之光”。
品牌,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的追求。從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蘊藏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密碼。
工作人員在首屆品博會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展區演示使用電動汽車交流充電樁(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助力高質量發展
在北京市的展區,三塊指甲蓋大小的芯片看起來并不顯眼,卻不時有人駐足觀看。由紫光集團旗下長江存儲自主研發的32層三維閃存芯片,2018年量產之后有望推動中國存儲芯片產業邁上新臺階。
高精尖的技術是品博會參展企業的展示重點。“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應該說,發揮品牌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已經顯現。”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司長年勇說。
——以質量為核心。從1997年的拆車模仿起步,到2017年成為自主品牌銷量冠軍,來自浙江展區的吉利汽車在質量提升上一步一個腳印,朝著世界汽車前十強的目標穩步邁進。
“所謂‘品’就是品質、質量。‘牌’就是商標、口碑。提升質量是品牌建設的關鍵因素。”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管理司司長黃國梁說。
瞄準“質量關”,各地紛紛發力。江蘇省副省長馬秋林表示,江蘇始終把質量強省作為一個戰略,融合在“十三五”發展規劃中。“通過推進質量強省、強市、強縣、強業、強企‘五強’體系建設,不斷擦亮我們的品牌。”
——以創新為動力。中國中車的“復興號”標準動車組,中國商飛的國產大飛機,中船重工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覆蓋海陸空,一批“大國重器”出現在品博會上。
聯影醫療是上海近年來新興的科技品牌,在高端醫療影像設備領域逐步打破外企的壟斷。上海市經信委表示,在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的過程中,將著力突破集成電路、航空發動機等短板與瓶頸,解決關鍵環節受制于人的隱患。
創新不只發生在沿海發達地區。總部位于貴陽市的貨車幫,通過匹配車源和貨源,減少車輛空跑,幫助公路運輸節省百億元油費,成為西部“獨角獸”企業的代表。
觀眾參觀首屆品博會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展位(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服務高品質生活
云南的花,內蒙古的奶,黑龍江的綠色食品……走進品博會現場,一系列區域特色品牌令人目不暇接。
在吃穿住行各個領域,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講究品質。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品牌建設指明了方向。
——“老字號”重煥生機。炎炎夏日吃一塊冰磚,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上海益民食品一廠總經理助理李維濤說,適應“00后”“10后”的“需求”,企業開發了動漫形象系列產品,今年上市兩個月銷量已近50萬支。
“‘老字號’沒有天然優勢,只有創新才是真正的優勢所在。”光明食品集團董事長是明芳說。
——“新消費”精彩紛呈。近年來,隨著中國制造品質的提升,消費回流趨勢日益明顯。中國品牌日前夕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至2017年智能電飯煲的人均消費額增速,中國品牌比國外品牌高8%;智能馬桶蓋的人均消費額增速,中國品牌比國外品牌高27%。
新消費,不但“新”在產品上,還“新”在消費方式上。蘇寧易購在品博會上展示了多種“黑科技”,比如其中的無人車配送,運用三維地圖和人工智能分析定位,可以實現惡劣天氣以及夜晚的24小時配送。
觀眾參觀首屆品博會中國商飛展區(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更好地惠及全球消費者
中國的青蒿素幫助非洲人民抗擊瘧疾,中國高鐵、中國核電、中國基建成為享譽世界的國家名片……一系列成就,印證著首屆品博會的主題:“中國品牌,世界共享”。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很多領域產出規模全球第一。不少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可以與國際一流企業比肩,但在品牌建設上仍有比較明顯的短板。”北京大學教授符國群表示,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依然任重道遠。
——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張勇近期和30家中國品牌的負責人一起赴澳大利亞考察。“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設計的能力,以及面向消費市場的運營能力已經全球領先。用數字化平臺開拓海外市場,這是中國品牌的重大機遇。”
資料顯示,2017年有超過1萬個中國品牌、共計12億件商品通過主要電商平臺的出海計劃進入了海外市場。僅在澳大利亞市場,老字號品牌“張小泉”的刀具一年可以賣出上萬套。
——對外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歐洲品牌研究院院長赫比克說,中國企業打造全球品牌,需要在文化上有更多的敏感度。“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些可以成為中國品牌在國際傳播方面的潛力。”
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劉平均說,中國的不少奶粉產品已達到歐盟質量標準,很多國外熱銷的馬桶蓋也是國內企業生產的。要借助中國品牌日的平臺,讓更多的全球消費者了解中國的優秀品牌。(記者何欣榮、周蕊、龔雯、楊溢仁)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品牌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