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為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能
兩年多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定向、定調。時隔兩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發表重要講話,從全局角度和戰略高度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思路,強調正確把握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的關系、正確把握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為更加富有成效地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重要方法論,也為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經濟如何轉向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作為關系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必須是高質量的發展。但過去一個時期,在長江沿線,發展產業是“撿到籃子就是菜”,化工企業首尾相連,粗放式發展嚴重擠壓著高質量發展的成長空間。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靠科學發展來解決?!肮沧ゴ蟊Wo,不搞大開發”,絕不是說不要開發,而是要以生態保護倒逼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在“立規矩”的前提下,發展合適的產業,為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能。畢竟,發展是打造長江經濟帶的目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效最終也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能否有效轉變。
建設好長江經濟帶,必須打破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韌性好、潛力足、發展空間和回旋余地大的優勢。既應在落后產能、過剩產能上做減法,以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決心,騰退化解舊動能,破除無效供給,更須在改革創新、激發新動能上做加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推動沿江發展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既應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有中出新”,引導支持企業加強技術改造,更須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無中生有”,大力發展新業態新動能。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長江經濟帶是新的全球化趨勢下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尤需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全面把握、統籌謀劃。
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等多個方面,具有山水林田湖草等多種生態要素,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著眼保護與發展;長江經濟帶不是獨立單元,覆蓋的11個省份、110個地級以上城市是經濟共同體和休戚與共的生態共同體,要樹立“一盤棋”思想,把握好自身發展與協同發展的關系。只有統籌各地改革發展、各項區際政策、各領域建設、各種資源要素,才能使沿江各省份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良好局面,實現全流域協同“暢流”。只有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使各類生產要素在更大空間范圍實現有效配置,才能更好地熨平地區發展差異,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黃金經濟帶”。
如何在優先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我們目前雖沒有現成經驗可循,卻擁有解決好這個問題的制度優勢。沿著世界第三大河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真正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將為我國區域經濟東中西部協同發展、整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生動樣本,也將為全球大江大河流域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評論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發展 經濟 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