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刻著“永和九年”的古磚,有著什么樣的故事?
浙江 東晉 “永和九年”磚拓
什么是“租冢”
西晉時太康、元康年號銘文磚數量大制作精。“太康三年歲在壬寅八月甲戌朔一日造功周承敞林租冢”磚拓,磚出于浙江余姚豐山(兩愛堂說出自上虞小越鎮),對于“租冢”的話題,我所知的觀點有兩種。
西晉 “太康三年歲在壬寅八月甲戌朔一日造功周承敞林租冢”拓片
余姚學者商略先生認為租冢“可能來自當時的特殊政治原因:即,因長江以北之中原屢受‘五胡亂華’、‘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等等變故,大量世族及平民遷徙江左。早期遷居者因為沒有自己的土地和家族墓區,或是沒有在江左長久居住的計劃,只能向本地土著世族租賃墓地,待正式定居后,再遷回先人棺樞。
因為政局更迭頻繁,戰亂不斷,大部分租賃的墓主,不可能再被遷回原籍,也沒有被子孫回葬新置的家族墓區。
于是,大量‘租冢’出現了。”北京金石學家王琳先生則持“關于租冢,浙江有大吉買山地摩崖”刻石以及“本磚文字為篆書,應是官方文字。證明此租冢時期由官方審定”的觀點。
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公元280年晉武帝滅吳一統江山并銳意革新,勵精圖治,之后十年西晉經濟發展,社會相對繁容穩定,成為史稱“太康盛世”的歷史上升期。至于篆書磚銘則屢見不鮮,此“太康三年”篆書的書寫并不規范,制作雖稱精工書法卻不是最美的。
我覺得王琳先生把“租冢”與“買山”聯想倒是一條好思路。浙江傳世的“大吉買山”摩崖刻石、東漢“建寧元年山陰五風里番延壽墓莂”、三國吳“神鳳元年壬申三月六日孫鼎作莂”等文物,說明該地有敬畏土地公和山神的風俗,選擇墓地要鄭重其事,小戶人家限于經濟能力,治冢規格和規模相對簡陋,達不到作“買賣”的程度,謙稱“租冢”。“買山”鐫刻在摩崖,墓莂、磚銘制作了隨葬交付地下,陰陽兩界的交易即告完成。
“永和九年”及兩晉磚銘
“元康三年□日溧陽錢作”銘文磚出在江蘇溧陽的老城區,磚為楔形,小端鍥刻紋飾似為“三光”。
溧陽 西晉“元康三年□日溧陽錢作”磚拓
“三光”者,班固《白虎通·封公侯》曰:“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莊子“說劍”篇謂:“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法民意以安四鄉。”
大端磚銘反書十字,沒有常見晉隸那種蠶頭燕尾過分程序化的俗態,蒼勁古拙,有一種骨力強健的縱逸之勢。
浙江 西晉“太安二年歲在癸亥八月一日句章夏造”磚拓
稍晚的“太安二年歲在癸亥八月一日句章夏造”磚出浙江,西晉惠帝司馬衷時物。“句章”古城名,是寧波地區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傳為越王勾踐所筑,秦漢、兩晉為會稽郡屬縣,東晉隆安四年后遭毀棄。
書法清朗典雅,沉靜蘊蓄若有仙風道骨,雕模制作亦精致逾常,線條凝練緊結毫不松懈,絕非一般俗手所能,乃磚銘中上乘佳作。這兩品西晉磚銘,可窺江浙一帶當時書法氣格的高邁和制磚工藝精美之一斑。
東晉卻有“江左風流王謝家”。因西晉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中原滿目瘡痍,世族舉家南遷,“衣冠渡江”王謝豪門世族帶來的影響及魏晉后逐漸形成的獨特審美觀念,給人全新的精神氣質和藝術境界。
東晉 余姚丈亭鎮“咸和元年歲在丙戌八月廿日李氏”磚拓片
東晉余姚丈亭鎮漁溪村出的“咸和元年歲在丙戌八月廿日李氏”磚,楷法精熟,體勢縱逸靈動,氣息清朗雅正,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晉人品藻嵇康說“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借評此磚亦無不可,而固化的唐代楷書,于此真可行個注目禮并在內心發出由衷感嘆。
浙江 東晉 “永和九年”磚拓之一
浙江 東晉 “永和九年”磚拓之二
浙江 東晉 “永和九年”磚拓之三
浙江 東晉 “永和九年”磚拓之四
浙江 東晉 “永和九年”磚拓之五
浙江 東晉 “永和九年”磚拓之六
浙江 東晉 “永和九年”磚拓之七
浙江 東晉 “永和九年”磚拓之八
浙江 東晉 “永和九年”磚拓之九
浙江 東晉 “永和九年”磚拓之十
東晉“永和九年”磚為藏家的熱捧,因公元353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揮毫寫下的名篇“蘭亭序”,成帝王、書家的萬千寵愛和心摹手追物,遂演化成藏家愛屋及烏的一個書法情結。
這十品磚銘拓片,正反書都有,或恣肆奔放,或秀氣內斂,隸意楷法乃至行書體勢皆具,都出自浙江北部區域。
不難聯想到上世紀60年代對“蘭亭序”真偽的論辯時曾引用過同時期的磚志等出土資料,雖血脈相通,但金石本體和筆墨紙張的區別,猶如龍子九樣各有神通。材質的不同和用途的分明也注定其表現上的各自為政,存在的只是一種大而籠統的共同規律。
從設計、制模、脫坯、燒造多道工序,磚銘體現的多為理性和共性。作為金石欣賞和創作借鑒,磚銘不可或缺,從書寫的角度來論證彰顯個性的蘭亭序墨跡的真偽,卻并不貼切。
在此羅列的十幀“永和九年”磚拓尚且面目各異,但與蘭亭論辯中列舉的磚志同一時代,性質相似氣息相通,對比傳世的蘭亭墨本,差異就更加一目了然。
南朝齊 “桓幽州八世孫之墓 齊永明三年”磚拓
若以藝術鑒賞為目的,隋唐以后的磚銘便會少人關注。得自湖南長沙的南齊永明三年“桓幽州八世孫之墓/齊永明三年”磚銘,時在公元485年。簡捷明快的楷書體列至此漸至成熟,用筆剛健,若刀砍斧鑿,神似北魏“龍門二十品”。
北魏 “太和十一年”磚拓
而晚它兩年的“魏太和十一年”北魏反書磚銘,出自山東青州地區,隸意尚存,卻有一絲南方磚銘平正淡雅意趣。
南朝梁 “大同十一年作”磚拓
浙江南梁磚銘“大同十一年作”借了魯迅用過的同名磚硯大名和相關故事,成藏磚人的尤物。雖天趣尚存,但氣息弱,線條偏向綿軟。
隋 “仁壽四年作”磚拓
公元581年隋朝立,隋文帝的第二個年號是“仁壽”,公元604年的“仁壽四年作”磚銘正是“仁壽宮變”,隋煬帝上位之年。
秦漢時的樸拙厚重,剛健使氣之風漸行漸遠,魏晉的天趣不在,已現疲軟頹勢的書體,預告著“唐法”的必然。
編輯:楊嵐
關鍵詞:永和九年 磚拓 浙江 東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