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注定避不開的“互聯網+醫療健康”
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秋霖
多方驅動創新發展
《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是市場和各界期盼已久的一個政策。在信息網絡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大力推進的大形勢下,“互聯網+醫療健康”注定是避不開的熱點。
第一,需求驅動。隨著互聯網不斷滲透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的行為開始發生改變,越來越習慣于通過互聯網解決衣食住行,同樣期待通過互聯網獲得醫療健康服務,由此倒逼提供醫療健康產品的醫院、醫保、藥企等隨之改變行為。據調查,2016年,通過在線教育平臺、在線文獻數據庫、在線社區或社交App進行學習的中國醫生分別占到40.2%、39.7%、34.8%。2017年,與信息化相關的醫院,患者滿意度為94%,排第一位。
第二,技術驅動。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需求的個性化、趨高性是醫療健康領域的重要特征,也是改革需要解決的難題。依托互聯網,融合智能化技術,為緩解醫療信息不對稱,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一是惠民,通過醫院互聯網化和遠程診療等優化流程、創新服務,方便群眾,降低患者求醫問藥的經濟和時間成本。二是賦能,通過在線學習、輔助診斷決策等幫助醫生,特別是基層醫生,提高能力和水平。三是治理,通過增進醫患信任,減少醫患矛盾;通過大數據管理,促進健康的有效治理,提高群眾獲得感,是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
第三,資本驅動。有研究顯示,2013年~2016年,我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從23.6億元增長到71.8億元,2016年增長率為68.15%,醫療大數據應用市場規模2016年增長61.97%。主要的投資主體,一是醫藥企業,主要是為了企業的研發和營銷;二是醫療集團,主要是為了改善服務和擴大規模;三是互聯網企業,布局醫療健康領域的業務拓展;四是投資資本,“互聯網+醫療健康”是風投熱衷的領域之一。
第四,政策驅動。一方面,針對醫療健康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各類應用,可以豐富供給,提高服務效率和可及性,引導優質資源下沉,幫助實現分級診療,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據調查,截至2017年,我國遠程醫療已經覆蓋1.3萬家醫療機構,2017年開展遠程病理、影像、心電診斷等服務6000萬例次。醫院互聯網化后,門診大廳滯留患者減少超過18%。另一方面,發展健康產業,特別是促進與互聯網的融合,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點內容,是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就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也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領域。
亟待解決關鍵問題
近些年來,“互聯網+醫療健康”在這些因素的驅動下,從兩個方向不斷探索創新。一個是以醫療健康服務機構為主體,加載互聯網創新服務和管理,可以稱之為“醫療健康+互聯網”,涌現了上海閔行、福建廈門等地區典型和一些醫院典型,并且在脫貧攻堅的“健康扶貧”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另一個是以互聯網企業為主體,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新,可以稱之為“互聯網+醫療健康”,涌現了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丁香園等創業企業,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也都開拓了醫療健康業務。
然而,醫療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有其特殊性和敏感性。“互聯網+醫療健康”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一些關鍵問題。
一是準入,也就是行業標準和行為規范。通過互聯網可以提供什么醫療健康服務?誰可以提供服務?怎么提供服務?效果和質量是否有保障?線下的醫療健康服務都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線上的醫療健康服務也應有相關法律法規。首診和處方藥電子商務是市場最為關注的兩個業務邊界問題。
二是責任。醫療健康服務有一定的風險,線上提供醫療健康服務,一旦出現糾紛,如何界定責任?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就診為例,是互聯網平臺企業承擔責任,還是遠程診斷的醫生承擔責任?另外,突破空間限制的互聯網醫療和屬地化管理原則如何對接,如何界定行政監管的責任主體?
三是安全。包括如何保證互聯網醫療信息真實可靠,如何保障患者的個人隱私,以及如何保障國家網絡信息安全?;ヂ摼W上的虛假醫療健康信息,會造成很大的社會危害?!盎ヂ摼W+醫療健康”服務所產生數據的權屬問題也成為行業關注的重點。
四是支付。一方面,沒有相應的定價和支付標準,“互聯網+醫療健康”無法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醫保支付,是關系行業發展的關鍵。另一方面,服務便捷程度的提高,可能會增加患者的需求,如何合理有效控制費用,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意見》從服務體系、支撐體系、行業監管和安全保障三個方面,釋放多個“鼓勵信號”,允許依托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患者提供便利服務。文件在明確行為邊際、強化責任、提高監管能力等方面都做了明確規定,對一些關鍵問題的反饋,將為這一創新領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首席記者姚常房整理)
編輯:趙彥
關鍵詞:互聯網+醫療健康 驅動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