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江西“80后”援助突尼斯醫生:工作強度大但很有成就感
“半年多來第一次睡滿八小時,還是家里的床舒服。”5月3日,從突尼斯歸家第一天的江西省兒童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鄧杰在社交賬號上如是感慨。
現年35歲的鄧杰出生在醫學世家。2017年11月2日,在接受半年多的法語培訓后,鄧杰前往突尼斯中部的西迪布基德省大區醫院進行醫療援助。
初到突尼斯:工作強度大、壓力大
由于醫生缺乏,鄧杰到達西迪布基德省大區醫院第二天就馬上投入工作。雖然在中國學了半年多法語,但初到突尼斯的鄧杰還是難過語言關。
“他們主要講阿拉伯語,講法語也有口音。”5月6日,鄧杰告訴記者,為克服語言障礙,他曾不厭其煩向西迪布基德省大區醫院醫護人員交流、學習。一有空,就跟病人說話。
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和磨合,鄧杰便能與當地人溝通。如今,因習慣了突尼斯的語言環境,剛回國的鄧杰在言談之中,還時不時蹦出一兩句法語單詞和阿拉伯語。
在西迪布基德省大區醫院,鄧杰每天要到住院部、婦產科定時查房,到急診科會診。每個月,要和中國援突尼斯醫療隊隊員到農村義診兩次,免費幫居住在農村的人看病。
“突尼斯建立了惠及全民的醫療保障網,但公立醫院存在設施簡陋、醫療設備陳舊、醫護人員缺少的問題。”為滿足醫患需求,鄧杰所在的醫院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根據安排,他一個月值10個24小時班。
“工作強度大、壓力也很大。”鄧杰稱,中國援外醫生在西迪布基德省很受尊重,不但彌補了當地人員不足的問題,還帶去先進的醫療技術。“我只有努力做好,才不會破壞援外醫生的形象。”
事實上,此次參加醫療援外工作是鄧杰第一次到突尼斯。令鄧杰自豪的是,中國在當地知名度很高,“醫院的同事跟我聊‘一帶一路’,聊中國的故事。走在大街上,當地人會主動用中文‘你好’跟我打招呼。”
到醫院一周:搶救新生兒 很有成就感
“上班第一周,在新生兒病室查房,我發現一個新生兒心跳呼吸驟停,全身青紫,口腔內大量新鮮血液涌出。”見此情形,鄧杰立即實施搶救,“給患兒做完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壓10分鐘后,患兒情況無明顯好轉。”
“當時,患兒的主管醫生讓我放棄”。秉著醫者父母心的想法,鄧杰繼續搶救。由于醫院缺少呼吸機設備,他便利用無創呼吸機原理自制持續正壓通氣裝置,幫助患兒呼吸。經過半小時的搶救,這名患兒病情好轉。
“當時,患兒的父母激動地抱著我不停地說感謝。”鄧杰告訴記者,雖然自己的雙手及工作服均沾滿了鮮血,但內心非常欣慰。
“后來醫院同事告訴我,這種病人他們都是放棄不搶救,家長都能夠接受。”時隔半年,提及此事,鄧杰仍感驚訝,“在中國,每個新生兒都是天使,身上系著一個家庭的希望。不論出現什么狀況,醫生都會盡全力搶救。”
為更好完成任務和方便西迪布基德省同事與家人團聚,鄧杰主動要求周末值班。半年來,每天都奔波于各個科室之間,沒有一天完整的休息時間,“辛苦,但自己的工作得到別人的肯定非常有成就感。”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鄧杰回憶稱,某天晚上值班,手術室一名剖宮產患兒宮內情況不好,他立即飛奔至手術室,詢問病史。
“確認剖宮產患兒癥狀后,我判斷為胎糞吸入綜合癥,便立即采取措施。很快,患兒呼吸和心跳恢復正常,皮膚也轉紅了,患兒的母親當時激動得哭了。”鄧杰說,搶救完患兒,身心俱疲,“但得到別人的認可,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談當地生活:不習慣當地飲食
和鄧杰一起在突尼斯參加醫療援助,還有來自中國的醫生、司機、廚師。
“突尼斯雖然是一個比較安全的國家,隊里也不允許獨自外出,外出需結伴而行。”為了打發空閑時間,鄧杰會跟隊員一起打牌、聊天,或者上網。
突尼斯是一個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國家,信仰伊斯蘭教,吃牛羊肉為主。”提及當地的飲食,鄧杰面露難色。“醫療援助隊廚師會做中國菜。平時,我都是在隊里吃飯,但食材有限。”
6日中午,在江西南昌家中,看到餐桌上的臘肉,這個一米八的男人向正在做飯的母親撒嬌,“還是媽媽做的菜好吃。”
“10年前,父親因病去世。多年來,我和妹妹與母親相依為命。”鄧杰稱,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家,最牽掛母親。“媽媽身體一直不好,一個人住在老家。我遠在萬里之外不能為她盡孝,深感慚愧。”(完)
編輯:趙彥
關鍵詞:鄧杰 突尼斯 ,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