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樣板之城”--解讀《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之三
綠色為形: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
春天的白洋淀,成群飛鳥從蘆葦蕩上空飛過,淀闊水清,一片盎然生機。
白洋淀生態修復工程正緊鑼密鼓推進。今后通過實施搬遷、清淤、治河、補水等手段,將白洋淀水質逐步恢復到III-IV類。
“為雄安新區打好藍綠交織的底色,才能配得上這座未來之城、千秋之城。”朱子瑜說。
雄安規劃綱要指出,合理確定新區建設規模,完善生態功能,統籌綠色廊道和景觀建設,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布局,創造優良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美麗家園。
按照雄安規劃綱要,將淀水林田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淀、水系疏浚等生態修復治理,強化對白洋淀湖泊濕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態空間的保護,確保新區生態系統完整,藍綠空間占比穩定在70%。
“這個城市的建造順應自然、平原建城。與人們常規想象不同的是,雖有白洋淀,但城市里打造的苑囿,卻不用白洋淀的水,而是收集城市低洼地自然形成的水。”朱子瑜說,要還白洋淀一個完整的空間,形成碧波萬頃、葦海荷塘的景觀。
綠色,是這座城市的普遍形態。
雄安規劃綱要指出,實現森林環城、濕地入城,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街道100%林蔭化,綠化覆蓋率達到50%。遠景規劃建設白洋淀國家公園。
“新時代的中國城市,一定要從理念上深刻認識到,從開始規劃時就要把生態空間保護起來,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發展質量。”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副主任徐榮說。
綠色低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優化能源結構,推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
--建設先進專業的垃圾處理系統。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資源利用率達到45%以上。
……
“綠色融入雄安發展的方方面面。”葉青說,這將是城市與自然共生的一個模板。
改革開放:塑造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為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一環,雄安新區從一開始設立,就被賦予開放發展先行區的歷史使命。
中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在這方面,雄安新區被給予更大的期許。
能否不走“土地財政”的老路?能否留得住高精尖人才?能否在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中找到平衡?能否擺脫“大城市病”?能否建成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和治理體系?一系列困擾中國中長期發展的難題,人們都希望在這里找到答案。
雄安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打造體制機制新高地和京津冀協同創新重要平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雄安新區加快改革開放的具體政策正在研究中。雄安規劃綱要中,也提出諸多改革開放的新舉措: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新區管理機構工作人員實行聘任制,優化干部培養選拔機制;按照河北省授權,新區行使有關行政審批權限和管理權限,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實行負面清單管理。
--深化財稅金融改革。對符合稅制改革和新區發展方向的稅收政策,在現行稅收制度框架內支持在新區優先實施,對需要先行先試的可依法依規優先試點。
--創新人才人口管理。探索實行有利于激發新區創新活力的人事、薪酬、住房、稅收、養老等政策。探索實行個人所得稅改革。實行開放便捷的人才引進制度,在技術移民和外籍人才入境、停居留、永久居留等方面制定更加便利的措施,建立人才特區。
--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土地供應政策,構建出讓、劃撥、作價出資(或入股)、租賃或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多元化土地利用和土地供應模式。
--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支持以雄安新區為核心設立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大幅度取消或降低外資準入限制……
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重要節點,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對步入新時代的中國具有獨特意義。
河北省委副書記、省長許勤說,雄安將在對外開放領域先行先試,全面吸收借鑒國際國內先進經驗和政策,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創新體系,培育區域開放合作競爭新優勢,為干事創業的人和企業創造最好的制度環境。
“雄安的價值不在于能創造多少GDP,而在于它能否對新時代中國的改革創新、轉型發展發揮當年深圳的作用,這才是這座城市最大的意義所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殷會良說。
開放包容、兼容并蓄,是一個城市的活力所在,更是雄安的“世界眼光”。
40年前,改革開放啟動了中國經濟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點抓住機遇、走向世界,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
邁入新時代的雄安,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標桿,必將成為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
編輯:曾珂
關鍵詞: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 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樣板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