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西安、武漢、深圳三城拿啥“紅包”吸引人才
武漢爭取五年留下百萬大學生
把人才優勢變為發展優勢
本報記者 程遠州
坐擁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近106萬在校大學生,武漢是全國三大智力資源密集區之一。然而近20年來,“孔雀東南飛”成為武漢的心病,每年30多萬大學畢業生中,超過2/3流向外地。
更令人痛惜的是,武漢高校院所的眾多科技成果,因體制機制障礙太多,無法得到及時轉化,往往在“睡大覺”中錯失市場機遇。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核心要素,決定了城市的未來。”武漢市招才局綜合服務處處長何慧超說,武漢出臺多項人才政策的總體目標,就是將人才優勢變為發展優勢。
“以往城市發展靠土地經濟、規模投資、人口紅利等,但在新發展理念下,‘大干快上’的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各地開始追求高質量發展,人才價值也迅速凸顯。” 在何慧超看來,近來各大城市集中出臺人才政策,是發展階段使然。
“說明各城市現在都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給予人才足夠的尊重。”但十幾年的人才工作經驗,也讓何慧超保持警惕,“必須提防惡性競爭,不能搞一哄而上,撿到籃子都是菜。”在他看來,城市發展的水平不同、產業發展方向不同,需要的人才也不同,城市引才應因地制宜、有所側重,讓人才各得其所、各盡其用。
何慧超介紹,武漢招才引智工作亮點在于善用在漢高校院所資源優勢,創新“大學+”人才政策新模式,實施了“四大資智聚漢工程”,大力發展“菁英經濟、校友經濟、院士經濟、海歸經濟”。
去年,武漢圍繞“五年留下百萬大學生”的目標,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實行大學生落戶“零門檻”,并提出大學畢業生以低于市場價20%買房、租房,出臺大學生就業指導性最低年薪標準,全年實現大學生留漢30.1萬人,創歷史紀錄。
“要留住大學生,首先要為其解決落戶難、住房貴、收入低、崗位少的難題。”招才局協調推進部部長石柏林介紹,武漢出臺的“留漢九條”就是為了集中解決大學生的后顧之憂。
今年4月11日,武漢召開深化招才引智專題工作會議,進一步打造大學生留漢新政2.0版。一方面開展春、秋兩季校園巡回宣講招聘會,增強大學生留漢意愿。另一方面繼續兌現“低于市場價20%”購房租房承諾,力爭全年集中和分散交付大學生租賃房鑰匙1.2萬套。
此外,為長期留才,武漢還將在年內推進新改擴建公益普惠性幼兒園40所,新增幼兒園學位1萬個;推進89所中小學配套建設,力爭完成20所,新增學位2.2萬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落戶 深圳 西安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