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四座城市的“人才故事”
近來,多個城市推出吸引人才的措施,從戶口住房“紅包”到創業支持補貼,從家屬安置政策到精神層面激勵,招才“福利”覆蓋全面,人才有了更多選擇。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資源,這是創新發展的最大“富礦”。近年來,尊重創新、尊重人才的風氣日益濃厚,人才創業發展的環境不斷改善。
今天起,本版聚焦各地招才用才舉措及其成效,通過講述人才故事、梳理各地政策、探討實際問題,總結經驗做法,提供參考借鑒,為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推動發展助力。
——編 者
人才心聲
孟凡帆留在武漢拒絕多城邀約
難舍“光谷”營商環境
本報記者 程遠州
接到湖北省“三八紅旗手”證書,孟凡帆很詫異——整個武漢東湖高新區(下稱光谷),只有她一個人獲得了這項榮譽。“沒想到政府這么重視我們這樣一家創業公司的員工。”她說。
在光谷生物城,36歲的孟凡帆在眾多產業人才中顯得有點另類,她9年前參與創業的盛齊安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市場轉化,但至今尚未給地方政府帶來一分錢稅收。
“讓我們死心塌地留在武漢的,就是這種為企業做好服務卻不急于要回報的態度。”孟凡帆說。
孟凡帆的夢想是實現抗癌技術的“中國造”,抗癌之路,首重人才,在盛齊安公司,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發明人黃波及其弟子張一是科研團隊的核心。黃波,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授,自2006年作為高端人才被引進回國后,他先后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3551光谷人才計劃”等多項人才計劃。
“技術研發2010年左右就完成了,但臨床試驗遲遲找不到醫院合作,審批也卡了殼。”孟凡帆介紹,當時,由于審批制度不完善,相關主管部門一直無法有效推進新技術的審批,“形勢一度讓人感覺絕望”。
此后,在多方協調下,這項技術開始在武漢多家公立醫院試用,又在2015年7月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取消后,擴展到河南、湖南、天津等省市。
“營商環境就像空氣,創業者身處其中,對其冷暖尤其敏感。”孟凡帆說,在新技術臨床試驗成功后,為了盡快推進物價審批工作,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辦公室專門將省衛計委和省發改委物價審批部門的相關同志請到東湖高新區現場辦公。
不僅物價審批,創業過程中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孟凡帆都習慣于向光谷生物城辦公室求助。在光谷,每個高新技術企業都有自己的甘當“店小二”的干部幫忙。
去年5月,張一在評副高職稱時因為弄錯了申報程序,需要重新申報,但時間只剩一個下午。無奈之下,孟凡帆只好求助生物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錢德平。錢德平立即到處聯系,申請加急,讓張一趕上了申報的“末班車”。
“我們這種創業公司,無法用錢留人,只能盡可能為人才爭取政策。”孟凡帆說。
去年3月,盛齊安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敲鐘掛牌,正式登陸“新三板”。“現在我們聞到了春天的氣息,已經有幾個城市發來招才邀約。”不久前,孟凡帆拒絕了沿海一個大城市的招才計劃。“對方開發區的區長親自來談,有意向給我們500萬元獎勵資金,還許諾在企業落戶、與醫院合作、建設產業園區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但我們再三考慮,還是舍棄不下光谷生物城的營商環境。”
陳星來到成都順利完成幾件大事
職業前景好,生活質量高
本報記者 宋豪新
2010年,北航本科畢業的陳星在某一線城市順利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從事電信行業,一干就是四年多。事業起步雖快,但壓力也與日俱增,陳星動了離開的心思。
老家在陜西的陳星有份古城情結,第一次到成都,他就喜歡上了,但真正決定南下,陳星還是猶豫了一陣。
“要考慮自己的職業發展前景,還要考慮未來家庭的生活質量。”在成都,陳星所在的電信行業人才需求很旺,除了國企,還有華為、中興等企業,產業相對成熟,配套也比較完善,這幾年,因為科技型企業增長很快,成都吸引集聚了不少年輕人,“閑適中不乏緊張,有創新的活力。”
下定決心后,陳星走得很干脆,“趕上年底,年終獎我都沒拿。”
和許多人一樣,購房、落戶是陳星面臨的現實問題。到成都頭兩年,他和妻子租房住,然而隨著孩子出生,買房落戶成了剛需。“一開始看了幾套房,還沒買就趕上了限購,非常郁悶,也懷疑過自己是不是選錯了城市。”
好在2017年有了人才新政,陳星一下子有了盼頭。“新政一發布就趕緊去錦江區落了戶。有了戶口,房子很快也買到了。”
2017年7月成都出臺人才新政12條,對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群體分類施策,包括技術學歷直接落戶、免費入住人才驛站、扶持創新創業等。據統計,新政12條實施以來,吸引落戶青年大學生人才16.4萬余人。其中,持全日制本科及以上畢業證落戶的青年人才約占99.79%,30歲以下的人才超過80%。
在陳星看來,成都的吸引力會越來越大。現在,外地畢業生來應聘,7天以內可免費入住青年人才驛站。還有一些沒房的人住進了人才公寓,房租低于平均市價,租住滿5年,還可以不高于入住時的價格購買。按照現在的規劃,未來5年,成都預計建設29萬套人才公寓。一些學歷更高的還申請到了“天府英才計劃”的獎勵補貼,在成都工作時間越長,獎勵補貼越多。
“很多朋友開玩笑說我來成都來早了,沒住上人才公寓。但這三年,成家、生子、落戶、買房,人生幾件大事都完成得很順利,我很知足。”陳星笑著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創業 陳星 長春 成都 龔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