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聚焦點聚焦點
顧學明:成就福澤全民,經驗惠及世界
作者:顧學明(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
4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走上繁榮富強之路,也成就了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中國的開放方案和開放經驗成為引領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國對外開放成績顯著
對外開放實踐使開放理念深入人心。中國是開放的受益者,更是開放的推動者。開放使人民受益,使百姓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開放的理念深入人心。
主動融入世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隨后中國開始建立經濟特區,出臺外資三法以及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接軌國際通行規則,不斷補齊涉外經濟立法短板。尤其是1986年,中國恢復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締約方地位,加速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也開啟了中國推進貿易自由化、加快與世界經濟融合的進程。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通過修訂、清理2300多部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19萬件地方性法規規章,中國建立起符合世貿規則的法律體制。2010年完成入世承諾后,中國沒有停止改革開放的步伐,而是繼續按照國際高標準通行規則要求,打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積極構建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開放合作助推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大國。40年來,中國積極吸引利用外資,全面拓展對外貿易,逐步加大對外投資合作力度,開放型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國家總體經濟實力躍居世界前列。借助改革開放之力,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其他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
中國開放引領經濟全球化新方向。40年的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走上繁榮富強之路,而且隨著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日益提高,使得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貿易投資回落,世界經濟發展陷入衰退期,逆全球化思潮涌動。在此形勢下,中國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提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響應與參與,成為引領、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新力量。
“中國經驗”彰顯“中國智慧”
堅持立足國情、有序開放,解決了開放的順序問題,即“先開什么、后開什么”。中國的改革開放一直堅持立足國情,呈現先行先試、由點及面、梯度開放、循序漸進的特點。在開放區域上,中國采取了先東部沿海地區、后中西部和內陸沿邊地區的開放次序;在開放對象上,中國采取了先民資、次港澳、后外資的開放次序;在開放產業上,中國優先開放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對較為弱勢的產業給予適當保護扶持。
堅持多邊與區域開放相結合,解決了開放的路徑問題,也就是怎么開放。2001年正式加入WTO的同時,中國開啟了以自由貿易區為代表的區域一體化進程,逐步構筑起立足周邊、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絡。中國將多邊貿易體制與區域貿易安排視為驅動經濟全球化的兩個輪子,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堅持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不斷推動對外開放攀上新臺階。
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解決了開放的導向問題,也就是為什么而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中國通過加入WTO不斷融入經濟全球化、積極推動對外開放,加速了國內改革的進程;而改革與開放之間的良好互動,也促使中國經濟實現了連續多年高速度增長的“中國奇跡”。
堅持底線思維,防范開放風險,解決了開放的后顧之憂,也就是開放了有風險怎么辦。在WTO與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中國注重開放安全的風險評估,堅持從我國經濟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制訂開放方案,盡可能減少和減緩開放可能產生的風險。在對接國際通行規則的同時,中國堅持對可能損害我國安全利益的規則進行全面評估、謹慎處理,對重大利益和核心利益始終守住底線。
新時代需要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成為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更需要順應國內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
一是重點突出,推動全方位開放,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加大西部開放力度,使內陸沿邊等開放洼地變成開放高地,加快形成內外聯動、陸海統籌、東西互濟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二是統籌兼顧,加快各領域開放,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放、拓寬制造業開放廣度深度,推動“引進來”與“走出去”共同發展、傳統貿易與新貿易方式相互促進。
三是模式創新,推動多途徑開放,各類開放合作模式齊頭并進,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跨境經濟合作區等開放平臺不斷創新,進一步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四是勇于擔當,更加主動開放,把共享、共建、共贏、互利互惠作為開放的出發點,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使中國的開放成果、開放經驗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開放 中國 經濟 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