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打造新時代創新發展的科普之翼

2018年04月10日 09:10 | 作者:懷進鵬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進入新時代,中國科普事業肩負著神圣使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全民科學素質的持續提升構筑未來發展新優勢,厚植國家創新發展的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必須以新的理念武裝科普工作,以更加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時代需要的手段,傳播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在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協同進步中,讓公眾理解科學,讓科學普惠人民,以更加強勁的科學普及之翼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科普事業肩負著神圣使命

科普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礎支撐。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桅桿已若隱若現,深刻改變著當今世界發展的戰略走向和競爭格局,深刻影響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創新驅動社會生產力快速躍升,人才成為發展的第一資源,國家間競爭越來越表現為人才的競爭。人才的涌現源于強大的公民科學素質和創新文化積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更需要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在全社會的廣泛傳播和弘揚,成為民眾自覺追求的價值風尚。百舸爭流競創新的全球化浪潮中厚植人才成長的沃土,建設創新文化,成為國家面向未來的戰略優先和基礎工程。我國已確立了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在2035年邁向前列,進而躋身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視野和世界眼光審視科學普及的發展任務,要求我們不僅要在科技、產業等重要領域搶占制高點,形成綜合國力競爭的強大優勢和硬實力,更要在國民科學素養、人才質量、創新文化等方面形成強大軟實力。

科普是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動力。中華文化在與近代科技發展的相互激蕩中不斷豐富著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內涵,一代代中國科技工作者在追求科技進步,服務國家人民的偉大實踐中,孕育發展的中國科學家精神,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中國,科普不僅肩負著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增進民生福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使命,更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關鍵力量。弘揚中國科學家精神,讓公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熏陶和教育,讓科學家精神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激勵一代代人投身到科技報國、服務人民的偉大事業中,以強大的創新自信和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重大的意義。

科普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科技走出去,科普要先行。在加強“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科普作為展現國家科技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擔負著越來越重要的職責使命。讓科技文明為全人類共享,實現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和進步,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參與到全球科普的大合唱中。科學普及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科協組織作為民間科技人文交流的主渠道,以科普為紐帶,基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人文交流,在互利共贏中求取最大公約數,就可以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提供更多的中國方案,為促進全球公民科學素質提升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

堅定自信,推動科普創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伊始,“普及科學和技術知識”就寫入了我國憲法。自此,科普事業便在中國共產黨的有力領導下,走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廣闊舞臺。特別是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發布為標志,部門聯動、社會協同、產學研聯合推動大科普事業的格局日趨完善。十年間,我國實現了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05年1.6%提高到2015年6.2%的歷史性跨越,同期增速居于世界前列。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真正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是涉及發展理念、工作思維和體制機制的深刻變革。

一是以協同化形成科普強大合力。在戰略頂層設計、資源配置、平臺搭建等方面一體化設計、一體化落實,形成戰略合力。要推進政府與市場的協同,積極構建黨政支持、市場和社會力量等多方參與科普工作的聯合協同格局,共同營造有利于科普事業發展的政策和市場環境。推進產學研協同,用好組織和市場資源,統籌國內和國際資源,加強精品科普資源開發。加強平臺協同,統籌好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推進科學與文藝的融合、科普與傳媒的協作。探索運用科普游戲等手段,創新科普服務提供機制與方式,打造引人入勝的網絡視頻、電視廣播節目、動漫、圖書等科普精品。

二是以信息化重構科普服務流程。要以信息化推進科普服務流程再造。深刻洞察“顧客”需求,以信息化實現科普產品服務的定制化、場景化和精準化。要善用信息化這一利器,讓信息追著用戶跑,創造嶄新的用戶體驗,在流動中塑造科普產品的競爭優勢,加快提升科普資源生產力。要實施好“互聯網+科普”工程,構建層次豐富、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科普生態,推動科普工作由單一渠道向融合傳播轉變,由偏重主觀評價向用戶評價轉變。秉持創新、提升、協同、普惠的理念,持續打造科學權威的“科普中國”品牌,形成匯聚海量資源、開放融合、互動共享的服務平臺,更廣泛動員社會各方豐富科普產品供給,提高科普服務的質量和效益。

三是以國際化實現科普開放提升。發展新時代科普事業,必須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進科普工作。要以更加開放的世界眼光,充分借鑒吸收國際有益經驗,同時總結發揮自身所長,提煉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中國方案。舉辦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 發起建立相關國際組織,搭建科普領域全球性、綜合性、高層次的交流合作平臺,積極倡導和參與國際通用的標準化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系研究制定,為世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提供中國經驗、凝聚最大共識,為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科技工作者是科學普及的第一戰略力量,科學普及是科技工作者的重大社會責任。要破除阻礙科研與科普結合的制度制約,建立完善各類主體特別是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探索推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把科普工作納入科技人員考評體系,推進學術資源科普化,引導支持優秀科學家、工程師面向社會公眾及時傳播各學科領域最新進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使各社會力量在市場機制下競相創新發展,在科普服務社會中實現應有的價值回報。

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科協成立60周年。以傳承、創新、發展為主題,我們將把科普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全面啟動科普品牌工程,打好科普中國品牌提升計劃、學術資源科普化、科普服務鄉村振興、科普小鎮創建等組合拳,著力打造支撐國民素質提升的戰略力量。廣大科技工作者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科普工作,共同推進我國科普事業再上新臺階,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續寫科普工作新篇章。

(作者為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科普 創新 科學 科技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视频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另类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柚木 | 在线脚交足免费播放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