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兩岸文創人共推“中國風”設計走向世界
兩岸文創人聚合能量
共推“中國風”設計走向世界
□李佳赟
3月31日,由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指導,中國臺灣網、中華職業教育社、寧波市鎮海區人民政府、臺灣設計聯盟聯合主辦,知產中國承辦的首屆中華設計獎“桌面優品”設計大賽頒獎儀式在寧波市鎮海區舉行。大賽共收到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以及日本、韓國、塞爾維亞的參賽作品3537件。300余位海內外設計領域產學研專家學者、企業家出席頒獎儀式。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德銘表示,大賽對引領當今創新驅動世界潮流適逢其時,應該為獲獎的優秀創新設計提供一個平臺,讓優秀創新設計走上商業化道路,獲得更好的發展。
陳德銘表示,舉辦“桌面優品”設計大賽對引領當今創新驅動世界潮流適逢其時。桌面雖小,但它和每個人每天的工作生活朝夕相伴、息息相關。應該激勵所有的創新者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產品,讓這些產品來激勵人們每天的生活激情。設計者們應該張開想象的翅膀,去開發更多新的產品,進而促進設計產品與電子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合。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長江學者魯曉波表示,希望借助中華設計獎這樣一個契機和平臺,推動兩岸文創設計融合發展,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這一質的跨越添磚加瓦,這是值得兩岸共同期許和攜手合作的。
魯曉波表示,兩岸設計有著共同的文化淵源,設計風格上又各有千秋,這次參賽作品中不難發現:臺灣作品很有創意、大陸作品產業化程度很高;臺灣作品在文化性、傳統性上有非常好的表現,大陸作品在實用性、與高科技結合上有非常亮眼的呈現。希望借助中華設計獎這樣一個契機和平臺,推動兩岸文創設計融合發展,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這一質的跨越添磚加瓦,這是值得我們共同期許和攜手合作的。
臺灣設計聯盟副理事長林鑫保表示,大賽架起了兩岸交流合作非常重要的平臺。同時他表示,自己在設計推廣以及設計教育等方面有三十幾年經驗。評估一個設計競賽成功與否有三個條件:第一,看評審的陣容;第二,看頒獎儀式的規模;第三,看參賽作品的質和量。中華設計獎第一次舉辦就達到了這三個成功條件,非常難能可貴。中華設計獎的設立可以讓這個平臺運作得更順利,也能讓兩岸彼此之間合作共創一個美好的未來。
“近年來,大陸文創產業進入了發展‘加速度’。隨著數字經濟浪潮奔涌而來,大陸文創產品中也融入了很多‘互聯網+’的元素,實現了諸多技術突破。”大陸文創從業者、貓王收音機聯合創始人堯銘侃表示,未來他將帶領設計團隊“深耕”臺灣市場,希望在臺灣青年的桌上能出現更多大陸文創產品。
隨著大陸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創意經濟”亦風起潮涌。比如,“600多歲”的故宮博物院就用“宮廷配方”不斷刷新文創產值,成為文創界“新晉網紅”。正如故宮博物院的“長袖善舞”,諸多大陸文創團隊也借由中華傳統文化,唱好“文創經”。
來自臺灣的文創設計者陳彥廷認為,大陸文創產品除了靈活玩轉“文化+科技”,還運用了諸如竹雕、銅雕等傳統非遺技藝,使創意與中華傳統文化共融,增強了作品的故事性及文化質感。
“大陸文創產業異軍突起,帶給我非常大的‘驚艷感’!”陳彥廷表示,回到臺灣他將嘗試采用青瓷等帶有“中國韻味”的材質,在產品外觀上印刻傳統圖騰,以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文創產品的“創意源頭”。
誠然,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正成為兩岸“文創人”展開產業深層次合作的情感紐帶及創意“養料”。攜手設計出帶有“中國風”的文創產品,正成為兩岸文創界的一致共識。
“兩岸文創市場互補性‘超’強。”在臺灣文創設計者鄭洪看來,臺灣文創產業起步相對較早,培育、儲備了諸多專業性人才;大陸則有廣闊的市場及完善的供應鏈,可助推帶有中華文化“基因”的文創產品實現“量產化”,閃耀世界舞臺。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設計 文創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