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全面深化改革有哪些亮點? 解碼稅改關鍵詞
個稅起征點該提多高?
重在平衡不同家庭間的實際負擔差異,不能唯收入論
在企業簽收減稅大禮包的同時,百姓也收到了好消息,社交媒體迅速被“個稅起征點提高了!”等信息刷屏。
有著17年工作經歷的湖北宜昌人福藥業麻醉生產車間王主任,談起個稅改革很興奮。“我現在月薪接近9000元,每個月要繳納230元左右的個人所得稅,如果起征點能提高到7000元,扣除各項社會保險費后,我的工資水平可能達不到起征標準,那么每年就可以增加收入近3000元。”王先生說。
我國自1994年實施個人所得稅法至今已24年,其間對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有過三次大的改革調整,分別是2005年由800元提高至1600元;2008年由1600元提高至2000元;2011年由2000元提高至3500元。
“從我國個稅改革歷史軌跡來看,提高基本費用扣除是主要方式。”胡怡建表示,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適當提高個稅起征點,是這項稅制改革的內在要求,要更好平衡不同群體收入差距,還需在其它方面推進個稅改革,讓不同個人、家庭間的實際負擔更加公平。
與以往單純提高個稅起征點不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要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這成為個稅改革的新動向。
“目前社會更關注的是個稅起征點有多高,有人主張7000元,有人主張1萬元,但改革的關鍵點不在這里。”張連起認為,個稅改革關鍵在于解決結構性問題,也就是平衡不同家庭間的實際負擔差異,更好發揮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
“提高起征點無疑會明顯減輕普通職工的負擔,但考量生活水平不能唯收入論。”湖北三寧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萬清舉例說,同樣月收入5000元,一名40歲左右的一線工人要負擔家庭老小,一名單身白領卻只需滿足個人消費,且中低收入家庭抗風險能力脆弱,教育、醫療往往是一筆相當大的負擔,設計稅制時應當考慮不同人群身上的擔子,把這些大項費用扣除,給基數眾多的普通百姓“卸擔子”。
白景明表示,相比過去單純提高起征點的改革,增加專項扣除意味著個稅的計稅模式將發生變化,必須做好稅收征管的準備,稅務部門要進一步完善信息化手段,最終才能保證合理扣除的實現。
萬億減稅降費向誰傾斜?
財政資金不能撒胡椒面,小微企業、科技企業是幫扶重點
除了備受關注的增值稅、個稅改革,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里與稅收有關的“干貨”還有不少:大幅擴展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范圍,大幅提高企業新購入儀器設備稅前扣除上限……
“減稅降費仍是今年的主基調,而且從《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來看,減負力度有增無減。”胡怡建說,近年來,作為降成本最重要的手段,大規模減稅降費在推動供給側改革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和2017年,我國各項減稅降費的規模都超過萬億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為市場主體減輕非稅負擔3000多億元,合計減稅降費規模超過1.1萬億元。
對于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作用,湖北枝江市合眾氣體有限公司會計向彬彬感受很深:“2016年,我們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是37萬元,全年交了9.2萬元所得稅,但2017年優惠政策上限由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公司在所得額增長到43萬元的情況下,卻只交了4.3萬元,足足減了一半多。”
枝江市國稅局的統計顯示,去年全市共有550戶小微企業享受減免所得稅469萬元,比上年增加213萬元。
而科技型企業更關注新購入儀器設備稅前扣除的政策。山東瑞陽制藥有限公司是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全國醫藥50強企業,每年購進大量儀器設備,是該企業的一項巨額支出。“去年我們僅購進儀器設備就支出了2.44億元,今年預計還要2億元以上,提高新購入儀器設備稅前扣除上限,將幫助企業節省大量的資金,用以投入到研發領域,提高企業研發積極性。”公司財務負責人史秀剛說。
“今年的各項稅收政策更加注重精準發力,既改革完善了稅制,又實現了國家宏觀調控意圖。”白景明認為,稅收已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通過稅收減免,在為企業降成本的同時,鼓勵企業向更好效益、更高水平邁進,真正實現既減負又增效,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財政資金千萬不能撒胡椒面。”胡怡建說,隨著減稅降費規模不斷擴大,要注意可能出現的邊際效用遞減現象,必須從微觀主體的實際狀況出發,精準發力、科學施策,最終讓企業和社會對減負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本報記者 吳秋余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全面深化改革 稅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