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一家假發店見證的抗癌人生:顧客多是化療患者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附近有一家假發店 很多癌癥患者成為這里常客
大概只有在這里,癌癥患者愿意摘下帽子、圍巾,或是假發套,任由陌生的眼光打量著頭上所剩不多的頭發。
這是位于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附近的一間假發店。不大的店面,被各式各樣的假發堆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病友間的口耳相傳,這里成為因化療而脫發的患者選購假發的地方。
周彪在店里已經干了超過十年,從最初接觸到患者時的緊張、不知所措,到如今能夠自如地替患者挑選合適的假發,確定造型風格,周彪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工作形式。腫瘤醫院門口的這家小小店面,成了醫院之外患者們的一個落腳點,在周彪看來,這里已經“不僅僅是一間假發店”。
實際上,生死悲歡,每天都在這里次第上演。
從理發店變為假發店 顧客多是化療患者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西門,馬路對面,穿過背街小道,有一間不起眼的小店。店面沒有朝馬路的門臉,只在靠外的一側立有幾個美發店常用的燈箱,還有用尋常的紅色黑體字印刷的招牌,從醫院這頭看去,招牌上的“假發”兩個字,一點也不惹眼。
這是一家在腫瘤醫院的患者心中有著“特殊”地位的店面。小店總共約有70平方米大小,被隔成獨立的兩部分。靠里一側是落地鏡、大靠椅、皮沙發,簡歐式裝修,吹風機轟鳴聲中,貼著白色瓷磚的地面,往往又多了幾縷黑發。這里是日常洗剪吹、燙染頭發的區域。穿過連通的后門,空間一下子逼仄起來,裝修風格也停留在了上世紀90年代。
頭發,滿眼都是頭發。貼墻放置的,是首尾相連的鐵架,每個鐵架五層,每層放著10個頭模,戴著長短、造型各異的假發。這是店里的假發銷售區。
這個區域的常客,是一街之隔的醫院里因化療而脫發的患者。
1998年,理發師王峰開了這家店,店里的“大徒弟”周彪,從17歲開始在這里工作,已經超過10年。
周彪記得,2007年的時候,店里還只做些洗剪染燙生意。漸漸地,“奇怪的客人”越來越多。“有的人看著年紀不大,頭發幾乎掉光了,進門環顧一圈問得最多的是‘賣假發嗎’。”
有時候給顧客洗頭,洗著洗著,就發現洗手池內漂滿落發。周彪有些緊張,擔心自己“下手”重了,倒是顧客很大方,“掉就掉吧”。
接觸多了,周彪和師父王峰才意識到,這些都是腫瘤醫院的病人,因為化療,導致頭發大把脫落。詢問假發的人越來越多,2013年,原本捎帶著做假發生意的王峰,決定把生意轉向以制售假發為主。
轉行并不簡單。為了保證假發的質量,每年店里都要通過中間人從云南、貴州的山區收購大量的頭發。這對頭發主人要求極高,“年齡在45歲以下,沒有染燙過的長頭發最好。發質好的,光是收購價,一公斤就要9800元。”這些收購來的真頭發,根據發質好壞、頭發長短,劃分為各種檔次,再通過加工,變成檔次、價格不一的假發套,擺放在貨架上,供客人挑選。
戴上假發拍照留念 “這是我最漂亮的一次”
很多人是家人陪著來挑假發的。張儷(化名)進門的時候,身旁跟著老公和姐姐。看了一會,張儷說“餓了”,一家人先去吃了午飯,才又回到店里。
“是誰需要,可以介紹一下。”看著店員在招呼,張儷從展柜前轉過身,對著店員說,“我想看,你看這頭發掉的”。說著話,張儷用兩根手指捻了一下頭發,幾縷頭發順著指尖飄落在地上。
在假發店,做化療的患者似乎比在熟人、朋友面前更自在,也更容易聊起自己的事。張儷說,自己得了肺癌,之前一直在吃靶向藥,這段時間藥不起作用了,才開始化療。化療才開始兩周,頭發大把地掉,額前已經有一片明顯的痕跡。
“以前也是長發飄飄啊。”看著張儷撩開額前的頭發,丈夫在一旁咕噥道。張儷笑笑,沒有接話,眼睛順著展柜,自顧自地看起了不同發型的假發。“店里的假發從380元到4萬元不等,您有一個預期的價位嗎?”“差不多的就行。”
店員介紹,380元的假發是機織的,用機器把頭發一排排地鑲嵌在布料上,看起來比較厚重,但頭發也是真發。另一種手織的假發看起來更真實,工人用織針將頭發一根一根織進布料上,模擬毛囊和發旋生長方向制作,即使近距離看,也很難看出真假。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假發店 抗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