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警惕!短視頻淪為“低俗秀”
日前,湖北武漢一位網友因模仿熱門短視頻中的高難度翻跟頭動作,不慎將兩歲女兒摔傷,導致女童脊髓嚴重受損,引發社會熱議;湖南益陽兩名短視頻平臺主播為拍攝短視頻,公然爬上一輛正在巡邏執勤的警車踩踏“耍酷”,最后以尋釁滋事被處以行政拘留;在某短視頻平臺,一位衣著暴露女性以不雅動作挑逗男性的視頻,竟然已有近3萬次點贊量。
盲目模仿、惡搞低俗、內容涉黃……漸成網絡新寵的短視頻,日漸暴露其良莠并存的內容生態現狀。不少網友吐槽:“惡趣味怎么就成了‘香餑餑’?”
一項調查顯示,有49.1%的受訪者每天花費半小時以上瀏覽短視頻,而有66.3%的受訪者表示曾在網上發布過自己拍攝的短視頻。用戶逐漸從圍觀走向參與,內容卻泥沙俱下。平臺如何加強審核把關取精去糙,已成為一道亟待解決的現實考題。
低俗流行打破價值標準
調查顯示,搞笑有趣和消磨時間是受訪者認為短視頻能夠吸引大眾的主要原因。然而,一些短視頻內容生產者為求標新立異吸引眼球,走上低俗歪路。有的以生吃豬肉、大口喝酒等行為博人眼球,頻頻在畫面中高呼“請點贊”;有的打著表演才藝的幌子,借助夸張妝容或奇裝異服迎合獵奇心理;有的夾雜“葷段子”,以色情露骨內容打起擦邊球。不少網友吐槽,一些短視頻平臺已淪為低俗秀場。
“作為網絡文化的產物,短視頻兼容了碎片化接受情境和感官化內容形態兩種特征,迎合了受眾填補閑暇時間的需求或獲取感官刺激的心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常江認為,一些用戶追求感官沖擊,一定程度上滋長了低俗內容的傳播空間,“但短視頻內容仍需要以符合法律規定、尊重公序良俗為底線。”
《2017—2018年中國短視頻產業趨勢與用戶行為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超過2.4億,預計2018年用戶規模將達3.53億。一些短視頻平臺為吸引用戶參與還新增了編輯背景音樂和視頻特效等多種功能,越來越多用戶開始嘗試拍攝短視頻。
打開某短視頻APP,在一個名為“惡搞”的話題標簽下,從在同伴食物中添加異物到趁人熟睡搞惡作劇,從恐嚇路人到蓄意破壞他人財物,相關視頻中不乏惡搞模仿內容。頁面顯示,目前已有超過2600人參與并上傳視頻,不少網友在留言中回復:“這個玩得太過了”“太驚悚了”。
“‘低俗流行’現象,會混淆網絡平臺應有的價值判斷標準。”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部分用戶對低俗內容爭相模仿導致其流行和廣泛傳播,一方面與主流流行文化背離,另一方面也會導致用戶形成“低俗即流行”的錯誤認知和價值判斷。
平臺監管不能掩耳盜鈴
桌上擺滿四處散落的啤酒瓶,兩名酗酒男子頻頻對飲,場面混亂……在某平臺的這條短視頻中,兩名醉酒男子動作失態、言語含糊。然而數據顯示,該視頻播放量已超過64萬次。
“為什么有時打開APP,總會在明顯位置看到一些低俗內容?”不少網友對一些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推薦和分發機制提出質疑。
為何低俗違規內容反成熱門?“算法中立和機器推薦,不應成為個別短視頻平臺推脫審核和把關責任的借口和理由。”朱巍表示,“低俗傳播”現象背后,是一些短視頻平臺對其算法推薦和分發機制缺少應有重視。“平臺要為熱門推薦的視頻作品承擔法律和社會責任。內容推薦必須考慮社會影響,不能滿足于‘掩耳盜鈴’式的傳統監管模式,放任低俗違規內容傳播。”
構筑良性內容生態,平臺理應有所作為。去年11月,短視頻平臺快手與浙江大學達成合作研究協議,合作定制“內容管理操作手冊”,預計將在今年年底投入實際運營,以完善平臺內容管理的倫理規約,維護平臺社區秩序。
目前,多數短視頻平臺明確規定不得散布色情、淫穢、暴力或教唆犯罪等內容,否則將對上傳者進行封禁處理。還有一些平臺通過建立自律委員會、允許用戶剔除相似內容視頻等方式,加強內容整治。
平臺要自查,監管者也不應缺位。“整治低俗內容,不能僅僅是平臺把關審核被動‘救火’,監管部門要主動治理、防患未然。”常江認為,目前娛樂類短視頻仍存有灰色地帶和監管盲區。監管部門應當盡快完善針對網絡內容管理和內容生產者的相關法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懲戒機制,形成對不良低俗以及違法違規內容上傳者的威懾效應。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視頻 短視 內容 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