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藥膳養生引關注 合理進補是關鍵
《舌尖上的中國3》春節期間播出,“藥食同源”“藥膳”“食療”……一些藥膳養生的話題播出后引起人們關注,有人認為,里面所提到的煲湯養生并非人人適用;草藥入菜也絕非“缺啥補啥”那么簡單,隨意食補可能適得其反。
藥膳是藥和食品的結合
《舌尖上的中國3》熱播后,就“藥膳究竟是滋補良方還是偽科學”這一話題,引起關注。“這個命題就是偽科學。”北京世紀壇醫院中醫科主任馮興中指出,首先要科學認識藥食同源。
馮興中解釋說,中藥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并無絕對的分界線。用來治病的就稱為藥物,而單純只作飲食之用,則稱為食物。中國古代的“食療”觀念,源于和中藥一樣的四氣、五味、歸經、升降,也就是說,食物可以分出寒、熱、溫、涼,同時,食物的酸、苦、甘、 辛、咸等味道可以對應人體的不同器官。同時,食物是有“偏性”的,所以需要搭配食用。另外,古人根據觀察到的一些現象來給食物分“寒熱”,夏天成熟的櫻桃是“熱”的,秋冬成熟的梨是“寒”的,鴨子吃各種水生物,所以其肉屬寒性,而羊肉則是溫熱的,但是山羊和綿羊的“屬性”又不同。
藥膳屬于一種功能食品,而且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最高級、最講究的一支,其本身在養生保健、預防治療領域里的作用不容否認。但是,馮興中指出,藥膳源遠流長,但需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因人、因時、因地的“三因”原則使用。人屬于自然的一部分,隨著四季更替,人的機體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在進食藥膳時,有顯性疾病的人要預先申明,根據身體需要進行選擇。另外,“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進補也應該有差異,因此進食藥膳時不宜人多,一兩個人進食最好。”在馮興中看來,一桌人都吃同樣一鍋滋補湯,就失去了藥膳的意義。絕不能盲目進補。否則,不僅無效,反而會危害健康。
痛風患者不宜喝雞湯
《舌尖上的中國3》第三季第4集,著重介紹了一道具有滋補養顏效果名為“花膠燉雞湯”的湯品,特別提到了“爸媽喝也很好”。在制作過程中,還特別將雞腿去皮、去脂肪,以及燉煮不超過3小時的方式來降低嘌呤。
然而,湖北省中醫院腎病專科主任金勁松教授卻表示:痛風患者應盡量忌高嘌呤食物,不僅是雞湯,排骨湯、羊肉湯、火鍋湯等湯中的嘌呤含量都很高,且煮的時間越長,嘌呤溶解于湯中越多,即便煮的時間較短,相對而言嘌呤含量還是高的。“痛風患者就連吃肉也是要在長期服藥、病情穩定的前提下,才能適當進食。”
金勁松解釋說,痛風是慢性嘌呤代謝障礙所導致的疾病,可能累及關節、腎臟,并伴發高脂血癥、肥胖、高血壓病、心血管病……而嘌呤是親水性物質,特別容易溶于水中,再加上嘌呤在體內轉化后會產生過多的尿酸,極易導致痛風舊病復發或加重病情。
“南方人喜歡煲湯,這是經過生活檢驗的,也比較適合他們的體質。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藥材都可以用來煲湯;有些藥材可以用來煲湯,但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的體質;即使藥物適合個人體質,也不能盲目加入,因為中藥講究配伍。”馮興中表示,吃得不得法,不僅不利于健康,反而會適得其反。
藥膳有風險食療需謹慎
其實,中國各地都有使用藥膳的習慣,人們都希望通過合理的飲食來強身健體、預防疾病。藥膳對肌體的良好調節作用不可否認,但前提是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了解自己的體質,清楚藥材的性質,最關鍵的是要用對藥膳。需要強調的是,藥膳并不是老少皆宜的滋補法寶,中藥也并非完全“無毒副作用”,藥食同源有療效也有風險,必須科學認識。
馮興中說,要避免對藥膳作用的過分吹噓夸大,食療不能取代藥物治療。公眾普遍存在著盲目進補、濫用藥物食品、不懂得藥物配伍等共性問題,容易造成因養生而惹病的不良后果。2015年,浙江東陽一男子,連續一個月每天服用何首烏導致肝功能嚴重受損。
馮興中提醒說,切不可對藥膳期望過高,有病一定要去醫院,切忌自己亂添加藥材,希望靠食療來治病的群眾,最好別抱這種想法。
鏈接
服用中藥注意事項和禁忌?
1. 一定要根據中藥方進行服藥,不能夠自己增加或者減少用量。
2. 服藥期間不能吃辛辣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影響中藥的療效。尤其是熱癥病人,辣椒屬于熱性食物,如果吃中藥的時候繼續吃辣椒,那么藥效就會大打折扣。
3. 不能吃魚腥類食物。我們通常喜歡講魚類食物稱作發物,是因為它們是屬于異體蛋白,很容易引起人體的過敏反應,因此,在服用中藥的時候不要吃這一類的食物,以免引起過敏,影響治療效果。
4. 少吃其他的發物類食物。這類食物包含的種類也不少,如果服用純中藥制劑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少吃這樣的食物,比如雞肉、蘑菇、筍、南瓜等,吃這些食物會加重病情。
5. 少吃生冷食物。尤其是體虛胃寒的人更不能吃這些生冷食品。
6. 少吃油膩的食物。尤其是對于有胃病的人,這些食物不利于消化。
7. 不能喝茶。因為茶葉當中有鞣酸的成分,會和中藥的成分產生拮抗作用,從而影響中藥的治療效果。
編輯:趙彥
關鍵詞:藥膳養生 合理進補 舌尖上的中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