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8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要聞 要聞

再塑中國經濟的偉大創舉

2018年03月16日 15:47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向供給端要動力,解決要素配置扭曲,推動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實業興則國家興,實業富則百姓富。

要解決發展的結構性問題,轉換發展動力,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中國制造加速從“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這樣的畫面令人難忘:在唐山,北洋時期建立的老礦徹底關停,井口澆筑混凝土時,許多職工背過身去默默流淚;在佛山,環保“風暴”下一批企業被關停……去產能,無論對于職工、企業還是地方政府,都意味著一個個艱難的選擇。

越是艱難越向前。

五年來,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產能基礎上,我國退出鋼鐵產能1.7億噸以上、煤炭產能8億噸、安置分流職工110多萬人。去產能改善了市場供求關系,也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了空間。

與此同時,新技術、新業態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創新新周期如期而至,通過創新提升優質供給,符合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方向的新產品不斷涌現。

“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發射、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建成使用、國產大型客機C919試飛成功……一件件“中國重器”讓世界刮目相看,成為享譽全球的“中國名片”。 

高新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創客空間、創新工場風生水起,開放式的創新生態系統正浮出水面,創新版圖更加遼闊。

當很多到過中國的外國人對網購、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等“新四大發明”大為贊嘆時,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說,美國科技公司開始模仿中國同行。

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現了飛躍性創新,市場就會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予以回應。

據估算,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創新產生出巨大正向溢出效應。國際一些權威機構認為,中國創新能力快速提高,創新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從人才中積蓄紅利,加速驅動模式轉變。

手機拍照就知道食物有沒有變質,掃一掃就可甄別麥子收割的成熟度……3年多時間,靠著百萬元級別起始資金,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鮑捷團隊率先實現量子點光譜技術的應用。

創業成功的背后,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發揮了功效:政府、學校、科研機構等推出扶持政策“組合拳”,使新技術、新材料落地有了“加速器”,創業團隊積極性極大釋放。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3月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實施股權激勵、實行成果轉化獎勵、破除人才流動制度障礙……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改革指向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努力形成人人崇尚創新、人人渴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良好環境。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國正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千人計劃”“留學生創業”……不拘一格招才引智,為海外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和空間。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留學人員歸國潮: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達58.48%。

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進入新時代的中國,不僅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擘畫出目標明確、步驟清晰的路線圖,中國創新正在跑出“加速度”。

在市場中激發新活力,在改革中釋放新紅利,在創新中積蓄未來動力,中國經濟正在動力轉換中迎來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

底色再塑——中國經濟在保持增長與保護生態的互促共進中艱難探索,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中厚植根基

祁連山深處,一個個礦井被充填,見證著這里正在進行的半個世紀最大規模的生態環境整治。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祁連山區先后經歷了森林采伐、礦山探采、小水電開發、旅游設施建設四輪大規模開發,這個中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傷痕累累。

如今,伴隨著中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加快推進,祁連山新的環境保護和治理格局正在形成:將生態保護上升到政治責任;保護區內144宗礦業權已關停143宗;加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一度喧鬧后,山谷重歸寂靜,重綻生機。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如何平衡,歷來是一道世界性難題。

對中國而言,更是難上加難。

這是前所未有的“路徑之難”——一個超大型經濟體必須要以實體經濟立國,某些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把污染向外轉移進而集中發展服務業的模式,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而言已不合時宜,唯有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這是獨一無二的“稟賦之難”——一個超復雜經濟體必須面對人均資源嚴重不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國情,一些地方面臨發展帶來的難題,一些地方則面對發展不足的難題,兩張看似相悖的試卷必須同時作答;

這是壯士斷腕的“抉擇之難”——一個幾十年走過其他國家幾百年歷程的經濟體,一邊是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沖突積累到臨界點,一邊是治污將可能影響增長,帶來就業、財政收入等等問題。

難中難,難中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一深入人心的金句,在朗朗上口的表達背后,是尊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開創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并生共存局面、再塑中國經濟從“黑”到“綠”底色的深刻內涵。

生態,是一種資源,在發展中不可或缺;生態,也是一種生產力,與發展并生共存;生態,更是一種文明,關乎永續發展,直指長遠未來。

長江,孕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對這條河的態度折射著這個國家的發展態度。

千百年來,為了生存和發展,人們對她不斷索取,但這條河所遭受的巨大破壞也讓很多發展成就得而復失。

告別大開發,共抓大保護。如今,為了保護江豚,深水航道為之改道;徹底“清零”,一些沿線縣市永遠告別化工企業……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升至“壓倒性位置”,成為一種歷史性大轉折的寫照。

曾經的鋼渣回填灘和鐵砂采砂場,已成為濕地公園;曾經工業“三廢”排放大幅超標的城市,正著力發展高端制造業……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帶來的“倒逼效應”,為高質量發展寫下注腳。

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完善生態保護統計數據、干部考核等體系;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五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在中國發展史上可謂空前。 

伴隨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臺階,我國單位GDP能耗、水耗明顯下降,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3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下降8.1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沙化土地面積大幅縮減。

升降之間,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滋養,相互促進,綠色發展的“中國方案”躍然而出。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稱,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經驗,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鑒。

生態的“綠色”,帶來發展的新“紅利”,繪就更加親民的新“藍圖”。

這樣一種更和諧、更全面的發展,深刻回答著“發展為了誰”“發展的著力點在哪里”的課題,背后彰顯的是大寫的“人民”。

在五年減貧6800多萬人口的基礎上,政府工作報告又亮出2018年脫貧攻堅的“任務表”和“硬承諾”——

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

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強化對深度貧困地區支持;

確保進度和質量,讓脫貧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

曾經實現增長與減貧雙重“奇跡”的中國,在新時代更是推動著增長與減貧兩大進程的相互促進。

有學者分析,中國扶貧脫貧戰略的實施,強有力地將經濟活動的動能滲透到經濟體的“毛細血管”和“細胞”中,有效激活經濟發展長期滯后地區的創造性活動,使之擺脫低收入惡性循環,形成新的發展能力。

2013年至2017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4%。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高于城鎮居民0.8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將之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并列,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路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再次對振興鄉村作出部署。

書寫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一定會加快釋放,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將全面提升。

這是意味深長的新時代“民生觀”——強調“公平正義”、注重“自我實現”……找到人民的“痛點”“難點”,也就找到了經濟的增長點,解決民生“小事”就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事”。

讓人民住有所居的承諾下,一場深刻變革席卷中國房地產市場,多年來的投機炒作受到強有力抑制,促進房地產健康長期發展的新長效機制正在建立;

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承諾下,中國以巨大的勇氣征戰“最難的貧困”,全力以赴補齊發展中的最大短板,推動中國經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承諾下,中國堅定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開創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平衡并行的新路徑;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中國經濟的底色更加厚重溫暖,發展的根基越夯越實。

編輯:曾珂

01 02 03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成激人情在线影院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大片 | 杨幂在日本一区二区视频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