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以中醫藥文化助推“健康中國”建設
【把脈】
“健康中國”建設是一個需要綜合治理的系統工程,應該更加關注“治未病”。
中醫藥文化比中醫藥治療影響面更廣,對“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大作用。中醫藥文化是一種健康快樂的“人”的文化,中醫藥文化的目的,是要讓人們首先樹立健康快樂的觀念,然后是形成健康快樂的、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不生病、無疾善終的境界。中醫當然可以治病,可以治大病,這一點從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生命健康靠中醫護佑,還有當代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陳竺獲得歐尼斯特·博特勒獎可以證明,對此無疑需要更大的關注和投入。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普及對于未病先防以及既病防變、愈后防復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健康中國”建設具有成本低、收效高的強大優勢。
中醫藥文化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且是中華優秀生命哲學、生命科學的杰出代表。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中醫藥學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蘊涵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中醫將人體與自然、社會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將人體內部臟腑經絡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體現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中醫藥學以陰陽平衡的生命觀、陰陽失調的疾病觀與陰陽調和的治療觀,反映了中華文化“陰陽中和”的核心價值;中醫藥學“治未病”“存正氣”的預防保健思想,體現了中華文化防患于未然的危機意識;中醫藥學“大醫精誠”“醫乃仁術”的醫德思想,體現了中華文化仁愛慈善的道德倫理。
因此,筆者建議,應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治未病中心”主體下移到基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07年正式啟動了中醫“治未病”試點工作,經過十余年的摸索與實踐,取得了顯著成績,然而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建議改變原來以三級中醫醫院為主體、輻射帶動二級中醫院、指導帶動基層醫療機構的模式,將“治未病”主體放在基層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有機結合。政府要給予相應的經費投入,真正形成全方位、廣覆蓋的“治未病”服務平臺。
同時,要繼續推進“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開展有關品牌影響力、受眾健康素養提升效率的科學評估。這一面向基層、服務農村、惠及百姓的大型系列活動已經形成品牌,建議將活動目的中的“服務農村”改為“服務大眾”,擴大受眾面,覆蓋全社會,讓更多百姓受益。同時做好活動的科學評估,及時改善傳播方式。真正把中醫藥的文化精髓傳播開來,中醫藥的健康理念樹立起來,中醫藥的健康生活方式建立起來。還應設立“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在有基礎的高校、科研單位成立“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利用現代傳媒手段,開展“互聯網+中醫藥文化”的研發力度、傳播力度。支持跨學科協同創新,創作出一批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中醫文化精品。現代傳媒手段具有交互性、即時性、海量性等特點,移動通信與互聯網絡已經成為了非常重要的現代媒體工具。中醫藥文化及其健康養生文化的傳播普及,需要對現代傳播載體、現代傳播手段進行充分的利用。
此外,要將中醫藥文化傳承傳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有機結合。在部分地區、部分醫院進行試點,摸索經驗,然后進行推廣。中醫文化中有大量的醫德典范人物、典范故事,還有大量有關醫德的論述,要加強中醫藥“醫德文化”資源的挖掘,在此基礎上,建立中醫人的醫德規范、行為規范。摸索并積累以中醫醫德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道德倫理建設的經驗,先在中醫藥行業推廣,逐步向其他行業推廣。
(作者:張其成,系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
編輯:趙彥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 健康中國 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