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吉林致力改善城鄉生態環境顯成效
新華社長春3月12日電題:吉林致力改善城鄉生態環境顯成效
新華社記者高楠
2017年,吉林省大規模開展造林綠化,生態修復持續推進,綠化美化吉林大地成效顯著,森林生態和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綠色屏障功能持續增強。
讓老工業基地綠起來
歷史上的長春,曾以“森林城”聞名。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綠色空間也被大大擠壓。綠化率在全國曾經數一數二的長春市位次不斷后移。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光污染、溫室效應等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漸突出。一向空氣質量良好的長春市近年出現多個重度污染天氣。
痛定思痛,從2013年開始,長春市提出,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近年來,長春市的喬木種植比例逐年擴大,郁郁蔥蔥,眼望盡綠。調整人行道布局模式,充分體現健康環保理念,將人行道植入綠化空間,使人行與車行分隔,增加行走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實現“步行綠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目前,長春市初步形成以伊通河生態人文景觀為軸線,百個城市公園、百條城市景觀防護廊道、千點城鄉綠色福利空間為骨架,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為綠肺,濕地生態系統為綠腎,環城綠化帶環抱,綠色村屯簇擁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讓“八百里瀚海”重披綠裝
吉林是我國防沙治沙重點省份之一,沙區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的白城、松原地區和四平、長春市的部分縣市區。這一區域是科爾沁沙地、嫩江沙地和蘇打鹽堿地的重要分布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是該省主要的風沙源區。
白城地處科爾沁沙地北緣,這里風沙干旱鹽堿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稱。新中國成立前,白城缺林少木,森林覆蓋率僅為1.9%。肆虐的風沙從莊稼農田刮過,掩埋過農舍田園。
1978年,國家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以來,白城通過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森林覆蓋率從1.9%增長為如今的11.9%,初步形成了帶、片、網,喬、灌、草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框架,自然環境面貌得以明顯改觀。
2017年該省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1萬畝,超出年度計劃21萬畝。
農田防護林讓“黃金玉米帶”增產豐收
吉林地處世界著名的“黃金玉米帶”,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省份。分布在廣袤黑土地上的農田防護林為改善生態,保障糧食穩產高產起到了重要作用,為“黃金玉米帶”撐起了防風固沙的綠色保護傘。
吉林省林業廳廳長霍巖介紹,針對農防林過熟嚴重、殘次林增加、防護功能下降的實際,結合黑土地保護治理規劃,按照“承包到戶、優質大苗,采造掛鉤”的總體要求,吉林省在中西部穩步推進農防林更新改造和退化林修復工作。幾年來共完成農防林更新改造14萬畝,為黑土地保護治理、保證糧食生產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吉林省林業廳綠化辦負責人表示,科學實驗已經反復證明,農田防護林對保障糧食增產的貢獻率一般在15%-20%,在特殊年份和特殊地區,農田防護林對保障糧食豐產發揮著關鍵的作用。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吉林 改善 城鄉 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