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42位委員聯名呼吁:建立跨區域血液調撥機制緩解臨床用血緊張問題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李木元 劉喜梅 郝雪)3月8日下午全國兩會醫衛界46組小組會上, 42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關于緩解臨床用血緊張的提案》,呼吁鞏固和壯大無償獻血志愿者隊伍,建立跨區域血液調撥機制。
“從全國來看,我國臨床用血供應是不足的。前不久國家衛計委叫停了互助獻血,而互助獻血一直在各大醫院血液來源中占較大比重,勢必會造成各地臨床用血緊張。”該提案的第一提案人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吳德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提案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實施后,無償獻血為臨床用血提供了重要保障。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醫療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群眾看病就醫需求增大,臨床用血量逐年上升。以蘇州市為例,該市中心血站采集的全血量從2011年底的19.06噸,增長到2017年底的23.36噸,增長了22.58%,采集血小板從11118個治療量增長到22491個治療量,增長了102.28%,即便如此高的增長,也仍存在冬夏季節性、O型及A型血及血小板供應不足,北京市2017年血小板缺口20000個治療量。
提案指出,盡管國家一直倡導無償獻血。但直到2016年,我國每千人口獻血率為1.1%,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1/3。“互助獻血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無償獻血的不足,但滋生了血頭利益鏈和不安全因素。取消互助獻血是對的。”
為保證未來無償獻血工作的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保證臨床用血供應,提案建議加強無償獻血宣傳力度,普及科普無償獻血的知識,消除人們對無償獻血的顧慮;以世界紅十字日、世界獻血者日等為契機,大力宣傳無償獻血。
提案還建議,鞏固和壯大無償獻血志愿者隊伍,著力發揮國家公職人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榜樣作用,引領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無償獻血,使無償獻血工作常態化有序發展;充實固定獻血者隊伍,開展獻血送健康服務,對捐獻血小板大于2次或累計獻全血量達3000毫升以上的志愿者額外贈送體檢卡,保障獻血者的健康;加大團體無償獻血的推廣力度,各級文明單位按照人員基數將適齡健康人員無償獻血比例規定為不低于10%和20%,同時團體內部設立專門部門和專人管理;增加固定或流動采血點和車的配置,在用血大的醫療機構設置采血點。
提案認為,在突發事件、自然災害、季節性結構性血液供應緊張等情況下,應啟動應急預案,快速有效的跨區域調撥機制,組建無償獻血志愿小分隊,將規模較大(500人以上)、人員集中、易于動員的高校、部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納入獻血應急隊伍。
吳德沛還呼吁,隨著信息化提升,在全國范圍內建成一個獻血志愿者登記網絡尤為迫切,從而免除人口流動造成的志愿者流失。在國內任何地方都可以讓獻血者及其配偶、直系親屬直接用血,同時對已明確的不合格獻血者,免除重復采血、檢驗等資源浪費。
追蹤吳德沛委員:
對血販子釜底抽薪 但政策設計不能止步
作為第一提案人,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吳德沛第一時間接受了記者專訪,解讀了提交該提案的背景以及對國家衛計委叫停互助獻血的看法。
記者: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互助獻血?其意義在哪兒?
吳德沛:互助獻血是指在血源供應緊張的情況下,鼓勵家庭成員或親戚、朋友、同事等獻出等量的血液,以換取病人所需的輸血。其意義就是保證緊急情況下臨床用血,讓患者及時接受手術等治療。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十五條規定:為保障公民臨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國家提倡并指導擇期手術的患者自身儲血,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助獻血。也就是說,互助獻血是法律允許并提倡的。
記者:國家衛計委為何叫停互助獻血?您怎么看?
吳德沛:我國居民自愿獻血率比較低,臨床用血有時會出現緊張的狀況,尤其血小板供不應求,缺口大。主要是白血病等患者接受骨髓移植后一段時間內需要輸血小板,血小板儲存時間只有3天,一般是采后即輸給病人,遠處調取較難,無償獻血跟不上。因為獻血小板和普通獻血不太一樣,捐獻血小板要半躺在椅子上一兩個小時,很多人不太愿意耗時這么多。血型相同的家人千里迢迢趕來大醫院,花費較大。這就給了血販子假借互助獻血之名謀利提供了機會。血販子組織一批捐獻者,低買高賣,愈演愈烈,從而形成了一個黑色利益鏈。這樣一來,愿意無償獻血的人會越來越少,違背了互助獻血的初衷。
叫停互助獻血是對的,有利于打擊血販子,保障臨床用血安全。
記者:互助獻血不安全嗎?
吳德沛:一開始血販子招募了一些群眾賣血,血小板需求量不大時情況還好。后來需求量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高,招募的人越來越多,有些賣血者背景復雜,存在疾病傳輸風險。
記者:血販子賣血這種情況沒有得到治理嗎?
吳德沛:各地也在嚴厲打擊血販子,但是屢禁不止。有需要,就有市場嘛。有的患者急等著救命,血庫里沒血及血小板,家屬只好高價買了。
記者:叫停了影響大不大?
吳德沛:還是有影響的。比如骨科、心胸外科、血液科等科室對成分血需求量較大,單純靠血站無償采血是不夠的。血小板平時主要靠互助獻血。而且在臨床需求量大的地方,互助獻血占比是比較高的。平時就存在季節性的臨床缺血,突然叫停可能會導致臨床用血更加緊張。
比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是收治全國血液病患者最多的單位之一。最近幾年,該院血液科臨床用血量很大比例來自家屬互助,2016年1月至今的數據顯示:每天需要機采血小板平均約100個治療量,血小板互助率超過89%。占比最高的是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可以達到99%。可想而知,叫停互助獻血之后是什么情況。
記者:如何應對臨床用血緊張問題?
吳德沛:叫停對打擊血販子是釜底抽薪之策,但是措施及政策設計要盡快完善。在衛計委領導下,各地已經開始著手積極應對,比如蘇州,就在省內另外三個縣調血小板來滿足臨床之需,應該建立跨區域血液調撥機制。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把無償獻血做好。
記者:如何更好地推進無償獻血?
吳德沛:加大宣傳很重要,要形成一個更好的氛圍。特別要做好科普,獻血、獻血小板、獻干細胞對人身體無害。還要有實際的激勵措施,不是說給獻血者金錢或物質獎勵,但要讓他感到獻血是光榮的。比如獻血達到多少量可以給他發個榮譽證,評獎評優時可以加分,坐車、坐飛機可以享受綠色通道,在積分落戶或者子女受教育等方面同等條件下可以優先考慮等等。
委員建言:
胡豫委員:盡快建立全國用血信息平臺
“從加強管理、保證臨床用血安全的角度來看,叫停互助獻血是對的。但是一個有效的供血途徑取消了,其他代償性的措施要跟上。”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胡豫建議,應該盡快建立全國性的用血信息平臺,通過大數據來了解各地臨床用血情況,及時調配,保證臨床用血。
胡豫表示,不是所有地區、所有醫院都存在臨床用血緊張情況,有的地方缺,有的地方不缺;有的醫院缺,其他醫院不缺。這和當地醫療資源配置以及醫院學科發展情況有關。像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三甲醫院比較多,患者量大,臨床用血量也較大,比較容易出現臨床用血緊張情況。有的醫院骨科、心胸外科以及血液科等用血量較大的學科是優勢學科,也容易出現臨床用血緊張情況。“建立一個全國聯網的用血平臺,統一進行調配,這是一個解決辦法。”
“還應該加大宣傳力度,鼓勵更多的人無償獻血。”胡豫還建議,提高單位獻血比例,特別是軍隊、高校等單位。
敖虎山委員、黃宇光委員:臨床用血既要開源也要節流
“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優質醫療資源比較集中的城市,臨床用血量一直較大,出現血液供應緊張的情況并不稀奇。特別是寒暑假和過年期間,隨著大學生回家和外來人口回鄉,就會出現季節性臨床缺血,這不是近年來才出現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敖虎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緩解臨床用血緊張問題既要開源,也要節流,只有平衡發力,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有的患者道聽途說輸血可以改善體質或者病情,到了醫院要求醫生給自己輸血;還有的看到其他患者輸血了,也要求給自己輸血。實際上輸血是有嚴格臨床指征的,隨意輸血不但對身體、病情無益,反而會增加感染疾病風險。”敖虎山認為,在節流方面,首先是要加強對患者的教育指導,非必要情況下不要輸血。
“醫院方面必須加強管理,嚴把適應癥。我們醫院對臨床輸血的管理是采取院長負責制的,對用血科室進行嚴格管理并納入考核,效果還是挺明顯的。”敖虎山還建議,通過技術手段減少輸血量。比如阜外醫院采取自體血回收技術,避免血液丟失,減少異體輸血。通過加強管理和采用新技術等措施,阜外醫院的異體輸血量降低了70%。
“醫務人員在減少輸血方面責無旁貸。”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協和醫院麻醉學教授黃宇光認為,通過改進技術也可以減少出血量,除了自體血回收,還包括血液稀釋和控制性降壓。前者是指在患者麻醉狀態下先給他抽出一點血,給他體內輸點液稀釋血液,術中再出血就是稀釋后的血液,相當于減少了出血量,等到術后再給患者把抽出來的血液輸回去;后者是指適當降低患者血壓,維持生命體征。這樣術中切破血管出血量會減少。等到手術結束再恢復正常血壓即可。“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推廣這些技術沒有臨床標準,也沒有激勵政策,好多情況下都是麻醉師在免費做,無法調動其積極性,難以持續。”
黃宇光還建議,對于缺血患者在術前就應該通過補鐵或者補促紅細胞生成素等方法補血,提高血色素;還可以提高手術技藝,采取無創、腔鏡或者微創方法,盡量減少術中出血量。
杜麗群委員:緩解臨床用血緊張關鍵是動員更多人無償獻血
“相比于西方國家,我國無償獻血率是比較低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無償獻血知識了解還不夠,認為獻血會對身體健康不利。”全國政協委員、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艾滋病科護士長杜麗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每個成人全部血量大約在4000ml左右,獻血一次為200~400ml,不足全部血量的5%~10%,健康人一次失血10%以下極少引起癥狀。所以健康人適量獻血不會影響健康。
杜麗群還說,人的身體不斷進行新陳代謝,定量獻血后,會在不影響肌體功能的前提下,短期內得到完全補充。
一般來說,臨床用血緊張多發生在寒暑假。杜麗群呼吁,獻血活動不能過度依賴軍人和大學生,國家應加大獻血知識的宣傳力度,廣泛動員干部職工、公務員和社會人群參與獻血。她提出,要保證采血流程的合規性,保證采血器械一次性使用,解除獻血者“交叉感染”的顧慮,“只有更多的人參與獻血,才能真正解決臨床用血緊張問題。”
不同觀點:
朱同玉委員:“一刀切”不可取“精細化”是方向
“‘互助獻血’原本是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是應該被提倡的,打擊血販子也是應該的,但不應該采用取消互助獻血‘一刀切’的方式來打擊!”談到近期引起熱議的互助獻血被取消事件,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朱同玉說。
身為外科醫生,朱同玉也密切關注互助獻血事件。并且,他獲悉,互助獻血被叫停之后,國內多地出現了“暫時性血荒”,不少醫院原計劃進行的手術有些被迫停止了。
“這說明,政府叫停互助獻血這一決策還需再斟酌。”在朱同玉看來,通過科學、精細的手段來打擊血販子并不困難,比如只需要建立全國聯網的信息化獻血系統就可以了。在這個系統下,獻血者的身份信息及獻血狀況都會被錄入,如果獻血者的獻血頻率超過了獻血法規定的頻次,他們的獻血行為就不能被視為互助獻血,因而其互助獻血的資格也應該被取消。
“另外,取消互助獻血這一行為與中國的文化傳統也不相符。我們國家倡導志愿獻血,而不少志愿獻血者就是從互助獻血者轉變來的。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轉變,就是因為這些互助獻血者在獻血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的血液能夠挽救他人生命的高尚。現在,這種高尚的行為被取消了,讓很多人從心理上感覺不舒服,因而才引發了如此大的社會關注。所以,我們應該呼吁出臺嚴厲打擊血販子的政策,而不是取消互助獻血。”朱同玉強調。
爭論:
55歲以上能不能獻血
獻血法規定,提倡年滿18周歲到55周歲的健康人群無償獻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吳德沛委員建議,為了擴大無償獻血人群,保證臨床用血供應,可適當考慮放開獻血者年齡,剛剛超過55周歲的人群,只要身體健康也可以獻血。
吳德沛提出此建議,主要是考慮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人均期望壽命提高了,不應該簡單地將獻血年齡上限控制在55周歲。
不過,胡豫委員認為,放開獻血年齡上限要慎重。國家出臺法律規定獻血年齡上限為55周歲是有科學依據的。提高獻血年齡上限,一定要考慮對獻血者和輸血者是不是有好處、是不是安全,這需要拿出足夠的科學證據。
黃宇光委員則認為,目前我國18周歲到55周歲的獻血人群足夠大了,當務之急是發動這部分人群更多地獻血,而不是急著考慮擴大獻血人群。“分母已經足夠大,關鍵看分子;如果分子小,再考慮擴大分母不遲啊!”
編輯:趙彥
關鍵詞:42位委員聯名呼吁 跨區域血液調撥機制 用血緊張 互助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