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如何對網絡新隱患“見招拆招”?——代表委員問診網絡安全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題:如何對網絡新隱患“見招拆招”?——代表委員問診網絡安全
新華社記者張辛欣、史競男、于佳欣
智能攝像頭上“搗搗鬼”,監控“搖身”變直播;APP上打“馬虎眼”,個人信息就輕易被盜取;“掃一掃”中藏危險,二維碼或成詐騙新手段……網絡違法違規行為不斷翻新變身,給人們生活帶來困擾。
出席全國兩會的不少代表委員對此深有感觸,圍繞如何防范網絡安全新隱患展開熱議。
網絡安全問題出現哪些“新變種”?
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安全造成挑戰。今年伊始,一些APP“默認勾選”事件引起輿論關注。
“工信部公布的違規軟件中,絕大部分涉及違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強行捆綁推廣其他應用軟件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盧山說,去年工信部下架改號APP超過2000個,其中利用新手段破壞網絡安全事件占比相當大。
互聯網、通信領域代表委員認為,新形勢下網絡安全呈現出網絡病毒花樣翻新、老騙局不斷衍生新版本、網絡新事物暗藏隱患等三大特點。
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董事長周鴻祎說:“以新的病毒或攻擊為例,它們永遠不在我們的黑名單上,很難去識別和防御。去年席卷全球的勒索病毒就是例證。”
“二維碼支付成為新招數,微信假紅包帶有釣魚信息,甚至一些無線網絡存在漏洞,訪問的網站、輸入的賬號密碼在后臺一目了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對從老騙局衍生出的新隱患感慨良多。
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新應用中同樣暗藏漏洞。“這些新技術被黑客掌握,也會帶來新威脅。比如量子計算可以更好實現大數據運算,也能被黑客用來攻破高強度加密信息。”在劉多看來,網絡就像一個風險無處不在的叢林,在享受便利的同時,還要在安全的邊界上扎緊籬笆。
屢禁不止背后原因何在?
網絡安全警報屢屢拉響,背后究竟藏著多少秘密?
“蛋糕”太誘人,巨大利益讓不法分子鋌而走險。以網絡直播為例,不久前山東查辦搗毀的國內最大色情云播平臺“月光寶盒”,涉案金額超過2000萬元。
代表委員認為,雖然國家對“黃播”嚴令禁止,但一些平臺經營者為了逐利,無視規則和底線,采取不斷更換平臺等方式逃避監管和打擊。
電話用戶實名制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改號軟件、黑客手段等逃避監管實施詐騙,為社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不只是眼前利益,為了占據市場先機,一些企業和個人過度索取消費者權限的情況也近乎“瘋狂”。劉多說,很多APP存在強行捆綁軟件、越權獲取信息行為,為的就是搶奪更多數據資源。
對新技術、新應用的監管相對滯后,也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不法行為像化妝易容一樣,或特征被隱藏,或寄生在新的介質上,加之網絡攻擊呈現出跨領域融合特征,帶來的影響遠比過去大得多。”周鴻祎說。
如何“見招拆招”還網絡一片凈土?
面對不斷翻新的不法行為,做好預警防護,做到“見招拆招”顯得尤為重要。
“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成為‘武林高手’,但至少應具備一定的防身技能。相關部門也要在預警防御上有新突破。”周鴻祎建議改變過去以隔離、防守、防御為主的做法,將重點放在如何以最快的速度發現和響應上。加快推進新技術新業務監測預警,進行技術創新,對網絡威脅進行感知、預判并提供解決方案。
織密網絡安全防御政策體系,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懲戒力度。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認為,在嚴格執行既有規范規定,創新監督方法之外,應在立法層面將原本分散的保護規定整合起來,建立起專門的保護機制。加強源頭整治,加大處罰力度。
壯大安全市場,形成良性發展循環。“我國網絡安全產業規模遠不及美國等發達國家,需要做強自己的安全產品,構建網絡安全服務產業,壯大人才隊伍,優化產業生態,激發更多創新。”劉多說。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網絡 安全 隱患 代表 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