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走上中國餐桌的芬蘭豬肉
新華社赫爾辛基2月19日電 通訊:走上中國餐桌的芬蘭豬肉
新華社記者李驥志 徐謙
“公司希望從中國獲得長期穩定訂單,這對于芬蘭食品加工企業和養殖戶來說,都至關重要。”芬蘭Atria公司總裁尤哈·格羅恩對新華社記者說。
資料圖 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市的南碼頭。新華社記者 趙長春
中國是世界主要的豬肉消費市場,關系著供貨商和生產者的利益。Atria是芬蘭最大的食品廠商之一,去年剛剛拿到對華出口豬肉的許可不久,就開始為中國春節準備“年貨”了。
雖然業務剛剛起步,銷量不大,但Atria公司做了精心準備。格羅恩說,針對中國客戶的需求,Atria調整了豬肉切割、剔骨流程中的某些工序和參數。Atria公司改建了切割和剔骨車間,使工序調整、定制服務的靈活性更強。同時,還對生產線上的數百名員工進行培訓。“任何關于中國飲食文化的東西,我們都要學習。”格羅恩說。
記者日前走訪Atria在芬蘭西部塞伊奈約基的工廠時看到,在寬闊的切割和剔骨車間里,近百名員工在生產線上忙碌。一名中年工人帶著手套,用小刀和打磨機將肉塊表面多余脂肪和膜去掉。負責對華出口業務的高級副總裁馬爾庫·希維耶爾維說,有中國客戶要求增加這道工序,“很適合切片涮火鍋”。
車間內最顯眼的,是四臺體型龐大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有的負責初切,有的負責將不同部位的骨頭取出,有的還可以將瘦肉、脂肪和皮完全分開。希維耶爾維對記者說,這堪稱世界上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切肉車間。
過去8個月,Atria完成了對華出口生豬肉3000噸的目標,預計12個月將達5000噸。格羅恩說,中國是極具活力的大市場,“我們也有所貢獻,我們的生產鏈條是完全透明的,產品是可追蹤的,從養殖場一直追蹤到向中國出口的最后一步”。
記者采訪了解到,Atria與芬蘭約300家養豬場有合作關系。養殖戶負責育種育肥,Atria收購乳豬后集中屠宰,然后加工出售。Atria要為農戶制定養殖標準,以保證收購來的乳豬是干凈和健康的。
記者走訪位于塞伊奈約基的洪卡拉育肥養殖場看到,養殖場主彭蒂一個人管理著1500頭肉豬,這個規模是芬蘭養殖戶的平均水平。這些豬分在幾個豬舍里,平均每10頭豬在一個圍欄里。豬舍里有大型的通風管道,還有喂食管道和飲水管。
彭蒂每天定時喂食5次,飼料是他從自己農場生產的大麥和小麥與市場上買來的蛋白質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在制作飼料的“廚房”里,記者看到幾個10米多高的罐子,以及復雜的機械、管道和顯示屏,飼料都已經用電腦配比好裝入罐子,封閉后完全聞不到味道。
芬蘭農林業主總會專家蘭塔拉尤卡·蘭塔拉告訴記者,芬蘭對于豬飼料可使用哪些原材料有嚴格規定,但在選擇范圍內可自行配比。由于谷物和蛋白質都是在芬蘭生產,且有嚴格質量監督,因此可確保飼料安全。芬蘭法律對圈養豬的生活面積和飲食飲水條件等,也都做了嚴格限制,有些要高于歐盟標準。
蘭塔拉說,Atria去年獲準向中國出口生豬肉,芬蘭另一家大型食品企業HK也于今年獲得許可,這對芬蘭養殖戶來說都是大好的消息,因為他們的產品有了新銷售渠道,而且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
彭蒂的合作伙伴奧利告訴記者,由于2014年俄歐相互制裁,導致芬蘭對俄出口中斷,整豬收購價下降了20%,他連續3年幾乎一分錢也沒賺到。從2017年開始,情況有所好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芬蘭獲準向中國出口豬肉。“中國市場對我們的幫助很大。”奧利說。
格羅恩還透露,目前豬肉出口以冰鮮海運為主,未來不排除搭乘中歐班列來縮短交貨期。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芬蘭 中國 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