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深化醫改和改善服務相結合 切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
2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深化醫改和改善醫療服務有關情況。國務院醫改辦、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指出,幾年來,我們以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補短板的基本原則,堅持統籌設計、突出重點、循序推進的基本路徑。同時,注重改革體制機制和改善醫療服務相結合,將改善服務作為改革的重要目標,切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一是著力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和水平,方便群眾就近就醫。建設好“百姓家門口的醫院”,安排中央投資474.8億元支持11萬個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醫療資源上下貫通,所有三級公立醫院和1000余家社會辦醫療機構參與醫聯體建設,2017年下轉患者483萬例次,同比增長91.2%。開展遠程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增長到1萬3千家。
二是著力織牢織密醫療保障網,努力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在基本醫保普惠的基礎上,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覆蓋10.5億人,大病患者合規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平均提高12個百分點左右。2013年啟動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已累計救助近70萬人次。大力實施健康扶貧工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個人自付比例從2016年的43%下降到2017年的19%。啟動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工作,目前已累計救治食管癌、終末期腎病、兒童白血病等大病的患者47.6萬人次,救治率達到85.6%。
三是著力改革體制機制,推動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在30個省份的68個城市全面啟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并不斷擴大試點范圍。嚴禁將醫務人員的收入與藥品、耗材、檢查等業務收入掛鉤,科學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政府辦醫療機構的醫療費用增幅從2010年的21%下降到2017年的10%左右。
四是著力實施藥品全流程改革,努力降低虛高價格。加強短缺藥品、低價藥品和兒童用藥的供應保障,綜合運用市場撮合和定點生產等靶向精準措施,比較好地解決了130多個臨床急需藥品短缺問題。在使用環節,通過集中招標采購、藥品價格國家談判、控制藥品不合理使用等多種措施,降低藥品價格。最新一輪以省為單位藥品集中采購價格平均降幅超過15%。
五是著力加強監督管理,確保醫療服務質量安全。加強醫療服務質量控制,建立國家級和省級質控中心1200余家,質控體系覆蓋臨床各專業。規范診療行為,制定并推廣1200多個臨床路徑。在全國開展醫療機構依法執業專項監督檢查,檢查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約22萬家。針對群眾反映突出的身邊問題,會同相關部門開展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專項行動,規范藥品和耗材使用,抗菌藥物使用率下降近50%,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
六是著力改善醫療服務,增強群眾獲得感。從2015年起,在全國實施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這位負責人表示,總的來看,醫藥衛生領域關聯性、標志性改革全面啟動,普惠型、兜底型民生建設相繼推開,我國多項主要健康指標已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實現“一升兩降”,即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4.83歲提高到2016年的76.5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10年的30/10萬降為2017年的19.6/10萬,嬰兒死亡率從2010年的13.1‰降為2017年的6.8‰,用較少的投入取得了較高的健康績效。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發布報告認為,中國在實現全民健康覆蓋方面迅速邁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更加均衡。2017年5月,全球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公布了195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可及性和質量”排行榜,認為中國醫療事業發展迅速,醫療質量不斷提升,是全球進步最大的5個國家之一。(記者葉龍杰)
編輯:趙彥
關鍵詞:深化醫改 改善服務 群眾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