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質量興農”促農民增收
中經農業經濟景氣監測報告顯示,2017年四季度中經農業經濟景氣指數小幅回升,雖然農業生產增速出現回升,但受相關農產品價格下跌的影響,農民仍面臨著“豐產不豐收”的困局。2017年全國農產品生產者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跌3.5%,農產品價格的下跌直接導致與之相關的務農收入增速放緩。
“谷賤傷農”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當前,我國處于消費結構升級的加速期,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消費者對中高端農產品和生態安全農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然而,從農業供給方面來看,低端農產品過剩、中高端農產品尤其是老百姓信得過的農產品供給不足這一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農產品品種豐富,卻多而不優;農業品牌多,卻雜而不亮;農業體量大,卻大而不強。因此,當務之急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優質、個性化、特色農產品供應。
實現質量興農,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增強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從“種糧賣得出”轉向“務農能賺錢”,促進農業優質高效發展,必須以轉變觀念為基礎、以科學的管理方法為抓手、以完善的配套政策措施為保障。
一是在觀念上更加重視質量發展。長期以來,農業的發展較多關注是否豐收,實際上就是較多關注數量增長,忽視了質量的提升。十九大報告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其實也充分體現在農業上。人們對農業的需求,已經不再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更健康更生態更安全更能帶來幸福感的農產品及其關聯服務。農業發展理念也應該由重視數量增長轉為重視高質量發展。相應地,對各地區農業發展的考核指標也要轉變,從考核農業規模轉向考核地方農業發展質量的提升、效益的改善以及農民因此獲得的收入增長等方面。
二是要有前瞻性的發展戰略與科學的經營管理方法。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現代的科學技術,還需要有前瞻性的發展戰略與科學的經營管理方法,重點要做好以下幾點:一要加強品牌建設。品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中國幾千年農業發展,缺乏品牌意識,是造成規模粗放、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要打造和培育一批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價值,引導農業競爭從成本競爭轉化為品牌競爭。二要加強農業發展與綠色發展的高度融合,把綠色導向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提供更多綠色優質農產品,實現農業生產和綠色生態的有機融合。同時,要用好國家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相關政策,并以此促進農業的生態發展。三要加強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保護和管理。地理標志保護在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保護好農產品的“地理名片”,就像保護專利一樣,避免出現“重申請、輕保護”的管理缺陷,最大限度提升產出效益。將地標保護和品牌建設融合,以地理標志農產品為產業基礎,創建區域公用品牌。四要加強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要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旅游、文化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擴展產業范圍和提高農民收入。充分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積極推廣依托農業的文化傳承功能與農業自身生產相結合的鄉村旅游、特色農家院,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等。
三是要完善相關的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是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保障,應從農產品質量標準建設、追溯體系建設和監管體制建設多方面著手,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一要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實現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基本接軌,全面推行標準化、清潔化農業生產,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推進農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行動。二要加強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加強主體管理、開展全程監測,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追溯與農業項目安排、農產品品牌評定等掛鉤,將綠色、有機、品牌農產品納入追溯管理。三要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加快健全從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層的權威監管體系,重點是提高基層監管能力,實現監督執法標準化、規范化。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農產品 農業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