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從“多多益善”到“天天向上”
“三農”工作,重中之重,歷年來受到社會各方高度期待和關注。
長期以來,農業發展在我國一直堅持和強調的都是增產導向,在過去物質相對短缺的時代,這對于糧食穩產,保證“菜籃子”等主要農產品充足供應、農民增收當然是必要的。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括對更安全、更豐富、更高品質的農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近年來,我國糧食產能不斷鞏固和提升,連續4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我國農業已經有能力、有基礎向更高層次邁進。
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既是農業從供給側發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及時回應和對接需求側出現的新變化、新特點的戰略路徑,同時也是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走質量興農之路,讓農業未來更加有奔頭的現實需要。
而這些,正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所研究部署的工作內容之一。會議提出,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如果說過去的增產導向追求的是產量的“多多益善”,那么今后提質導向追求的則是農業供給體系質量的“天天向上”。這是一個極具歷史意義的轉變。它意味著今后我們在農業發展上的著眼點不僅僅再是解決“夠吃”的問題,而是要在“好吃”“放心吃”“吃營養”“吃花樣”上多下功夫,同時除了滿足“口腹之欲”,我們還要基于農業農村的特色,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的轉變,最根本的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要堅持市場導向,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畜牧、漁業結構,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重點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同時增加農業優質生態產品和多樣化、特色化服務產品的開發和供給。二要增強創新思維,不斷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縮短農產品與餐桌、農業與終端消費者間的距離和環節,讓農業生產更精準地對接市場脈搏,減少無效供給。三要走質量效益之路。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農民分享更多收益。改善制度供給,在資金、土地、信息等要素融通上減阻力、多助力,讓質量與效益的正相關激發農民從供給側發力、提質的動力和后勁。
當前,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可謂正逢其時,體現了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的要求。把質量搞上去了,農業就會更有奔頭,農民就會有更多獲得感,農村就會被建設得更加美麗。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