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從“訓練營”邁向真正的“成長空間”

2018年02月04日 13:27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分享到: 

【數讀】

作者:靳曉燕

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037億人次——這是中國教育學會數據披露的信息。當那么多家長的目光投向教育培訓機構時,實際上我們都存在一個疑問:為什么學校滿足不了學生的選擇?

三點半,學生就放學,孩子們往哪里去?課程減負,但往上還是選拔性考試,這其中的鴻溝如何消弭……選擇不言自明。于是,一方面是學校減負后的輕松自如,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訓的熱火朝天,體制內的素質教育與體制外的應試教育離奇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今天城市教育的圖景。而無數的家長們深陷其中,欲罷不能。無疑,這也是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一種體現。正如有些專家所言,在熱論培訓班是是非非的過程中,被模糊的是義務教育的宗旨、公辦學校的功能和政府依法行政的責任,被架空的是少年兒童權益,被損害的是學生的健康和發展。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但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關注的還是現在。也許,培訓之余一時分數的提升會滿足家長們的虛榮心,但內心,家長同樣會自問:孩子適應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該有的基本素質如何提升?……一系列問題,需要的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合力,而不是缺位、背離。

教育關乎家庭的幸福,更關乎國家的未來。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黃全愈曾提出“三腳架理論”:這“三個腳”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再由這三個腳支撐起一個“中心”——自我教育,三個支撐點的教育應圍繞自我教育來設計開展。這一提法自有新意:孩子、學生作為每一個家庭、每一所學校、每一家校外培訓機構重要的存在,他們的重心在于探索未知世界,而不應止步于重復證實已知世界。

一個人的發展當然不是局限在學校,需要更廣的空間,需要更豐富的內容,需要多樣的體驗,一部分前沿的培訓機構正在做這樣的事情,雖然微小,但人們已然看到它們的改變,比如,對美的欣賞,而不是糾結、折磨、痛苦于如何會——從數數開始,打破以往我們對數學的印象,重新建立對數學的理解;比如,從詩歌閱讀開始,品味語言的神奇;比如,在《詩經》中漫步……看似無追求,但又何嘗不是一種追求?而這正與某些學校的探索不謀而合,何不由此探索公立學校與培訓機構更好的互補?

這些課程的興起,正是源自一些家長的教育理念的變化,不再計較分數的起落,更關心孩子的審美、趣味、興趣的引導,回歸教育的本義。如此,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從目前專注于學科培訓走向真正的興趣培訓,服務于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從強化“應試教育”的“訓練營”成為素質教育的“成長空間”。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03日 06版)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国产激情免费 |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97 |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人成 | 亚洲欧洲美洲熟女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