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為華夏文明史按下“刷新”鍵

2018年02月01日 15:33 | 作者:史一棋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齊論》竹簡:

失傳1800年,多出“知道”“問王”兩篇

學界通常認為,《論語》最初有3個版本,即《古論》《魯論》《齊論》。如今看到的《論語》是《魯論》和《古論》形成的版本,《齊論》到漢魏時就失傳了。

2017年5月,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傳來消息,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竹簡已完成掃描,已做好文字釋讀的準備。

《齊論》同《魯論》《古論》相比,有三點不同:一是多了“知道”“問王”兩篇內容,有出土竹簡反面寫著“智道”,正面寫著“孔子智道之易也,易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的文字。二是《齊論》章句多于《魯論》。三是篇章順序各有不同。

海昏侯墓中為何會有《齊論》竹簡?漢武帝之后,儒家著述已經成為皇家子弟學習的核心內容,這是《齊論》出土的社會文化背景。而海昏侯墓主人劉賀在做昌邑王時,他的老師、昌邑中尉王吉便是西漢傳授《齊論》的重要學者,自然會向劉賀講授。

《齊論》發現的意義不僅在于文本來源的權威,還可以借此深入了解后世《論語》文本形成過程中對《齊論》取舍的一些具體情況,對于人們全面、正確地認識儒家思想的未知部分,深入研究西漢時期的思想發展史以及古代儒家學說的演進意義非凡,在中國學術界,甚至在世界學術界都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發現。

姚河塬商周遺址:

顛覆學界周人文化未過隴山的論斷

2017年12月1日,姚河塬商周遺址專家論證會發布稱,考古人員在寧夏彭陽縣紅河流域開展區域系統考古調查過程中發現了姚河塬商周遺址,從遺址規模、墓葬等級、鑄銅作坊看,遺址發掘的大墓系諸侯級別。

在姚河塬商周遺址,一座深達16米的墓葬被專家認定為西周諸侯墓葬。考古人員在這所墓葬中發現了四駕青銅馬車,旁邊有兩座殉葬的馬坑,所有的馬頭都沖著北方。西周時期國家的規制特別嚴格,天子出行的時候,乘坐的是6匹馬拉的車,4匹馬拉的車屬于諸侯的規格,如此高規格的西周墓葬在寧夏屬首次發現。

在彭陽發現大型西周墓葬群,尤其是諸侯級別的墓葬,清楚表明了西周文化傳播的路線,這顛覆了學界周人文化未過隴山的論斷。而此前史學界認為,西周文化的傳播范圍在周人活動的區域內,向北沒有越過隴山,也就是說,固原一帶沒有在西周的文明范圍之內。

此外,史料中明確記載的彭陽縣有縣級建制的歷史在西漢時期,這次發掘的西周墓葬遺址范圍大約有60萬平方米,是西周時期城市的建制規模。這一發現將六盤山地區的建制史提前了1000年。

西域都護府城址遺跡:

中央政權對西域有效管控的有力證明

公元前138年,張騫通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然而,西域都護府的具體位置到底在哪兒?一直懸而未決。

2017年12月9日,在新疆輪臺縣舉辦的漢唐絲綢之路的開拓——西域都護府研討會稱,西域都護府城址遺跡確定就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縣10余處古城遺址中的一處。

自從1928年北京大學的黃文弼開始尋找西域都護府烏壘城所在位置以來,近一個世紀的探尋終于有了結果。正如《漢書·鄭吉傳》中記載:“漢之號令班西域矣。”西域都護府是西漢中央政權在新疆設置的管理機構,開展對西域都護府的考古研究,是中央政權對西域有效管控的有力證明,是用雄辯的歷史事實證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為當今社會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的重要抓手。

西域都護府設立以來,西域的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豌豆等)、胡瓜(黃瓜)、胡蔥(大蔥)、胡蘿卜等植物,以及駱駝、驢、馬的優良品種傳入中原,內地的絲綢制品和鐵器等工藝品、生產品輸往西域。此外,中原的文化制度對西域產生了很大影響,如龜茲王絳賓將中原的禮儀制度帶回龜茲并推廣。而西域的音樂、舞蹈也傳入內地,豐富了中原文化內涵,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影響深遠。

編輯:李敏杰

01 02

關鍵詞:西域 考古 遺址 齊論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有码中出 |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欧美日韩 |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亚洲国产职场丝袜 | 综合久久久综合欧美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