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克隆猴研究倫理規范不可或缺
日前,中國科學院發布消息: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人們在興奮的同時,也隱隱覺得恐懼:會不會有一天,人也能被克隆?靈長類體細胞克隆的成功,會不會給人類帶來更多倫理困境?好萊塢2005年的科幻大片《逃出克隆島》中的情景,似乎已不再是科幻。
其實,從“多莉”羊誕生的那天起甚或更早,人們就已經明白:克隆人不再是個理論難題,技術層面的成功是早晚的事。因此,對于克隆技術的倫理討論從未停歇——2000年,首個胚胎細胞克隆獼猴在美國誕生,世界范圍內就掀起了廣泛的討論。
不過,在大多數科學家看來,不能克隆人,不光是一個倫理問題,更是不可觸犯的法律。不只是克隆技術,二十幾年來,生命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基因編輯、轉基因等技術出現之后,科學家、宗教界、公眾就一直在討論其中可能涉及和引發的倫理問題,并逐漸在更大范圍和趨勢上達成一致。此后,各國紛紛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包括克隆技術在內的諸多技術的使用和研究進行倫理規范。比如,我國2003年發布的《人胚胎干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明確規定:禁止進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
說回體細胞克隆猴這一成果。據介紹,這項實驗是在嚴格的倫理規范下進行的。早在2005年,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在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就成立了由倫理學專家、生物學專家、醫學專家和社會人士組成的生命科學倫理委員會,“對上海生科院及其有關項目的研究人員在涉及人體和動物的生命科學研究的倫理和程序性問題上進行指導并給予幫助”,“開展倫理審查管理工作,制定生命科學研究項目倫理審查的基本標準,對計劃開展的涉及人體和動物的生命科學研究事先進行審查,批準符合倫理標準的研究項目,并對獲批的研究進行監控,以確保研究涉及的對象確實受到了保護,對所有有違倫理規范的研究項目予以否決或要求對不當之處進行修正”。體細胞克隆猴這項實驗也是在倫理委員會的審查和監督下開展的。
那么,用靈長類動物做實驗是否違背了科研倫理,尤其是盡量保護實驗動物生命的原則?這個問題沒有一致答案。不過,就如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介紹的,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每年都要用大量獼猴進行藥物篩選等科學研究,但因為獼猴的遺傳背景不同,需要大量動物實驗才能進行有效篩選。有了體細胞克隆猴技術,就能培育出具有相同遺傳背景的模式動物,這將減少實驗用獼猴的數量。
當然,涉及人類存續和發展的倫理問題,再怎樣謹慎也不為過,這需要包括科技界在內的各方參與和充分討論。不過,技術本身并無所謂好壞,關鍵在于使用它們的人——能夠威脅人類生存的從來不是技術,而是人類本身。(柯濟)
編輯:趙彥
關鍵詞:克隆猴研究 倫理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