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張雷生:學科交叉撬動高等教育縱深發展
作者: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張雷生
在高等教育由大眾化轉向普及化的今天,面對時代提出的挑戰,展望今后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方向,需要我們積極回應“面向未來的中國高等教育,解決好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和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命題。對于新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而言,學科交叉無疑是撬動自身又好又快向前發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有力支點。
近年來,國內高校高度重視、推進學科交叉,積極倡導文、理、工學科間相互滲透結合,包括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中科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江漢大學交叉學科研究院等各類跨學科計劃、項目和研究平臺的紛紛出現,旨在通過推動交叉學科建設,培養一大批優秀的拔尖創新人才,進而滿足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
交叉學科的發展極大推動了科學進步,學科交叉研究體現了科學轉向綜合性發展的趨勢??茖W上的新理論、新發明的產生,新的工程技術的出現,經常是在學科的邊緣或交叉點上,重視交叉學科將使科學本身向著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發展。近代科學中的重大突破性研究,都涉及不同學科間在深度分化基礎上進行高度交叉融合,這是當代學科發展的趨勢。為了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好地推進學科交叉,建設更多能積極回應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的交叉學科,筆者認為,需要重點解決好幾個問題。
一方面,改革當前的傳統學科體制。目前,高校的組織架構特征是外化為分門別類的學科和院系,各個學科又被不斷細分成各個專業,專業又進一步細分為方向。由此帶來的是學科的科層化、行政化趨勢愈發明顯,嚴重制約著學科間的有效交流,更奢談學科的實質性交叉與深層次融合。實事求是地說,當前越分越細的行政化學科體制所導致的交叉學科歸屬不明確,堪稱阻礙交叉學科發展的最大現實障礙,導致交叉學科在基金課題申報、科研立項、成果評審、獎項評定、學位授權點申報以及學術成果發表等方面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被邊緣化可謂司空見慣。
改革傳統的學科體制,需要重新認識當今乃至未來學科發展的趨勢,厘清現有學科體制內部的利益關系,重新對于現有的學科門類進行劃分,把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以及傳統學科間的從屬關系理順,厘清學科主客體利益,做出面向未來的富有前瞻性的學科門類劃分。在建設有相對獨立系統的橫向學科交叉管理體制基礎上,建設縱向學科分類管理與橫向學科交叉管理互補的新型管理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借助“跨學科”和“跨機構”來實現多學科主體間的協同創新,堪稱推進交叉學科發展的重要途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學科交叉,關鍵要建立跨單位、跨學科、跨地區的協同研究團隊,科學設計交叉學科研究的激勵政策和手段。因此,無論是對于停留在形而上的“跨學科”,還是涉及形而下的現實利益關系的“跨機構”,都必須處理好如何確定知識產權歸屬和績效考評,建立科學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機制,確保參與主體的貢獻與所得平衡,保護參與協同單位和人員的積極性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另一方面,要盤活現有學科隊伍,注重培育具有交叉學科背景和學科交叉意愿、能力的學科人才隊伍建設。眾所周知,學科建設的根本性因素是學科人才隊伍建設,而目前交叉學科之所以在國內高校喊了多年,但依舊成效甚微,其重大制約瓶頸就是缺乏一大批成建制的交叉學科背景人才。交叉學科不同于常規學科研究的最大亮點,就在于從事學科交叉研究的人員需要至少在兩個或以上專業領域均具有較深厚的功底。而目前來看,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尚未把這樣的人才有效集結起來,依舊散落在不同院系的學科專業。再加上高校學科建設的傳統封閉式思維觀念,對于學科人才依舊抱有“為我所有,方能為我所用”的陳舊人才理念,缺乏一種“不求為我所有,但求能為我所用”的學科人才隊伍建設勇氣。從而導致在需要“多學科軍團”進行聯合重大科研攻關時,打造攻關科研學科團隊方面,難以避免出現相互掣肘、相互制約甚至研究團隊的相互無序惡性競爭。
解決這種局面的最好方法就是需要有戰略型領軍人物的掌舵,做出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決策。已故的深地探測戰略科學家吉林大學黃大年教授,在這方面屬于做得比較好的典范。“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項目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深探項目,黃大年任該項目第九分項的首席專家,第九項目經費高達數億元,很多機構和單位想參與進來。在如何組建科研團隊方面,黃大年并沒有把眼光僅僅盯著吉林大學,而是放眼全國,尋找最適合的科研單位。
除此之外,還需要切實重視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注重相關人才儲備可謂是深入推動我國交叉學科向前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工作。具體而言,要通過學習和借鑒美國、德國、日本等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經驗舉措,結合中國國情現實,探索既符合中國高校實際又遵循國際成功經驗規律的跨學科教育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從本科高年級或碩士研究生階段開始,注重培養寬口徑、廣基礎的交叉學科人才。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學科 交叉學科 交叉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