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德國國家瓷器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德國至今只有300年的制瓷歷史,而他們卻是瓷器狂熱的擁躉。
遙想當年,中國的瓷器在歐洲驚艷登場,人們對瓷器的喜愛幾乎達到癡迷的狀態。歐洲人尋遍各種方法,采用多種可能的材料都無法破解制瓷的密碼,瓷器在歐洲愈發顯得珍稀,王公貴族對瓷器的欲求更是難以遏制。
德國薩克森統治者奧古斯都二世監禁一位名叫波特格的煉金士,讓其研制瓷器,波特格不斷反復試制,終于在1708年研制出瓷器,讓奧古斯都二世欣喜不已,并以“白色黃金”來比喻其珍貴。1710年,奧古斯都二世為了守護來之不易的技術機密,選擇在薩克森德勒斯登郊外的邁森小鎮創辦了瓷器工坊,并開始生產瓷器。盡管德國人掌握了制瓷工藝,但始終達不到中國瓷質優雅的美感。18世紀初,耶穌教會的法國傳教士殷弘緒來到中國景德鎮,并在那里生活了7年。1712年,他把在景德鎮探得的瓷器制造細節包括原料配制和制作工藝,寫成報告寄回耶穌教會,從此歐洲人獲取了制瓷的關鍵工藝,掌握“高嶺土”是瓷器上乘品質的重要原料之后,歐洲的瓷器工藝突飛猛進。由于歐洲瓷器緣起于邁森,這里自然也就成為當時歐洲的瓷業中心。
19世紀的德國已進入工業時代,巴伐利亞州的工業比較發達。距邁森約190公里的塞而布盛產高嶺礦,隨著這里第一家瓷器公司Carolus Magnus Hutschenreuther的成立,奠定了該地發展瓷器工業的基礎。塞而布瓷器工業邁向規模化的產業發展,集聚了眾多諸如Hutschenreuther、Rosenthal和BHS Tabletop等德國知名瓷器生產公司。自1814年后瓷器工業迅速發展,1856年塞而布已成為德國瓷業的中心。1900年,有7200名居民,20家瓷廠、約100座瓷器燒造窯爐的塞而布成為歐洲最大的產瓷區,德國80%的瓷器產自這里。20世紀50年代,這里的瓷器制造從業者超過3.7萬人,有160家生產餐具的瓷廠。如今,塞而布依然是德國瓷器工業的中心。自1988年以來,塞而布每年在7月至8月間舉行“白色黃金周”活動,8月第一個星期六設立歐洲最大的瓷器跳蚤市場,來自世界各地的瓷器公司、生產商,以及從業者都來到這里,參加這一瓷器盛會。
Porzellanikon博物館就設立在塞而布,分設埃格爾河畔霍恩貝格和塞而布兩個館區。埃格爾河畔霍恩貝格館區1982年由Hutschenreuther制造商的別墅改建,1995年這棟歷史悠久的建筑被延伸為2000平方米的鋼構展陳空間,展示德國從18世紀初至兩德統一時期的瓷器發展歷史,擁有1萬件藏品,以及20萬件瓷器的詳細檔案。塞而布館區1969年由羅森塔爾公司廢棄的廠房改建,該廠房是1866年的工業遺址,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改建后展陳面積為8000平方米,Porzellanikon博物館行政總部也設在這里。塞而布館區保留了10個窯爐和高聳煙囪,其中6個窯爐規劃在博物館的展陳當中,在保留窯爐結構的同時,改建為開放的空間更便于觀眾參觀。該館區設有歐洲瓷器工藝博物館、羅森塔博物館和歐洲科技陶瓷博物館。1996年開放的歐洲瓷器工藝博物館展示19世紀歐洲瓷器工業的輝煌,兩臺舊式帶變電站的蒸汽機呈現工業化生產的情景。博物館還展陳了碾土配釉、成型加工、窯爐燒成、彩繪裝飾等瓷器生產的工藝流程,通過從業者社會生態及瓷器工業技術展示了瓷器工業的發展;2004年開放的羅森塔博物館在600平方米的空間里保留了一座完整的窯爐,通過菲利普父子傳記,公司發展年譜墻,以及各國藝術家、設計師合作的創新作品,讓觀眾置身于藝術創意的空間中,穿越時空融入到羅森塔爾的故事里;2005年開放的歐洲科技陶瓷博物館則呈現瓷器在高科技領域里的應用,如太空飛船、醫學、化學、高電壓工程等。
Porzellanikon博物館不僅是德國國家瓷器博物館,也是歐洲最大的瓷器博物館,展示瓷器歷史的同時,更側重于瓷器當下和未來的發展,從歷史、藝術、商業到尖端科技,體現歐洲瓷器工業發展脈絡和現代科技創新。Porzellanikon博物館以“人”為本,通過個體或群體的故事傳達德國瓷器發展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態、創新理念以及生活方式。以多媒體的形式,通過視覺與感官的體驗,讓觀者了解德國瓷器發展與工業科技的關系,感悟瓷器帶來的美好生活,一只杯、一件花器、一套餐具,這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器皿,不斷改變著人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歷史承載了文化傳統,未來推動了創新活力,尊重傳統、創新活力是德國文化的重要的體現,這一精神滲透在德國瓷器文化中,Porzellanikon博物館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作者系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博士、研究館員)
編輯:楊嵐
關鍵詞:瓷器 博物館 德國 德國國家瓷器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