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田先紅:“爭當貧困戶”怪象因何而生
作者:重慶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田先紅
按道理,貧困常被視為落后,致富是人人孜孜以求的目標。因此,成為貧困戶應該讓人以為羞恥。然而,近期在一些地方調研發現,不少農民卻在爭當貧困戶。一些地方甚至因為評定貧困戶問題而發生沖突。這種怪象值得深思!
精準扶貧的首要工作是確定誰是貧困戶。前幾年,在評定貧困戶時,由于操作不夠規范,出現一些關系戶享受貧困戶待遇的情況。近年來,國家進一步嚴格規范貧困戶的識別程序。在行政村或村民小組范圍內召開民主會議評定貧困戶是各地的普遍做法。在村莊層面,村民們一般較為熟悉各自家庭情況。因此,那些特別困難的農戶被認定為貧困戶一般不會引起異議。而當其他困難程度差不多的農戶有的入圍,有的沒有入圍時,就會引起巨大爭議,甚至導致場面失控。
之所以當前許多農民都要爭當貧困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首先,貧困戶意味著可以享受國家福利。當前,許多地方都將貧困戶資格與享受國家扶貧政策待遇掛鉤。一旦成為貧困戶,他們可以享受包括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信貸扶貧等各方面的福利,形成福利捆綁的局面。而且,國家的扶貧資源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面對利好政策誘惑,不少農民都樂意申請貧困戶資格。一些地方甚至引發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的矛盾。
其次,貧困戶指標分配不合理。分配貧困戶指標的做法有利于上級從宏觀上調控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工作。然而,由于貧困戶指標數量往往超過了那些家庭確實貧困、比較容易識別的農戶的數量,這導致基層進行貧困戶識別時面臨較大困難。部分地方貧困戶指標占總戶數的比例甚至達到60%以上。如此高的貧困發生率不僅在實質上誘導農民爭當貧困戶,而且為基層開展貧困戶識別工作提供了較大變通操作空間。
再次,貧困的標準難以確定。當前各地一般做法是以農民家庭收入高低作為貧困戶的主要衡量指標。問題在于,農民家庭的許多收入都是難以衡量的。而且,出于隱私的考慮,許多農民不會透露自己的真實收入狀況。一些地方提出了識別貧困戶的簡易做法,比如“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有沒有讀書郎”。但僅從這些外表判斷貧困程度也容易失真。
最后,農民與政府的貧困問題認知存在差異。政府往往以財產狀況和經濟收入高低來衡量農民家庭貧困程度。只要財產和收入達到一定標準,就不能再享受貧困戶資格。問題在于,農民往往是根據自身的支出狀況來理解貧困。比如,有的農戶雖然擁有商品房,但平時生活非常拮據,甚至入不敷出。這些農戶認為自己應該獲得貧困戶資格而未得,從而引發他們的不滿。
為了避免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社會沖突,提高精準扶貧資源投入效率,增強農民對地方政府的認同,我們亟須對精準扶貧工作作出適度調整。首先,應該進一步規范貧困戶精準識別工作流程。其次,要大力實施專項扶貧,避免福利捆綁。政府不宜將貧困戶資格與各種福利政策捆綁在一起,而應該在尋找出致貧原因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專項扶貧措施。再次,壓縮貧困戶指標的數量規模。對于那些確實經濟困難的貧困戶,可以進行兜底扶貧。對于一般的、暫時性的貧困戶,可以通過低保、臨時救助等方式助其渡過難關。這樣不僅有利于節約扶貧財政資源,而且可以降低基層進行貧困戶識別的難度。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貧困戶 扶貧 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