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葉興慶:以改革創新促進鄉村振興

2017年12月28日 15:26 | 作者:葉興慶 |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三、 切實抓好“人、地、錢”三個關鍵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科學制定規劃,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面推進各項振興措施落地。核心是抓好“人、地、錢”三個關鍵:

(一)促進鄉村人口占比下降、結構優化。2016年我國鄉村人口占比仍高達42.65%、第一產業就業占比也高達27.7%,來自農村的城鎮常住人口中相當部分還未完全融入就業和居住的城鎮,總體而言我國仍處于“要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的發展階段,必須堅定不移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繼續促進鄉村人口進城和農業勞動力轉移。同時也要注意到,我國鄉村人口進城和農業勞動力轉移具有“精英移民”的特征,進城的人口和轉移的勞動力在年齡、受教育程度、性別比例等方面明顯優于留在農村的那部分人口和勞動力。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在促進鄉村人口占比下降的同時,注重優化鄉村人口結構,提高鄉村人力資本質量。要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加快培養現代青年農場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農業職業經理人。既要重視從目前仍在農村的人中發現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也要重視引導部分有意愿的農民工返鄉、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回鄉、在城市中成長的各類人才下鄉,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引入農業農村。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全面提高農村地區國家公務員、科技人員、教師、醫生等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建立鄉村振興的用地保障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迫切需要。一要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隨著承包戶就業結構、收入結構乃至居住地的變化,“農一代”逐步退出、“農二代”不愿務農,以及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承包地的生計保障功能在下降、生產要素功能在彰顯,應據此調整完善對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的賦權,防止土地撂荒、地租過快上漲。二要完善農業設施用地管理政策。對農產品冷鏈、初加工、休閑采摘、倉儲等設施用地,停車場、廁所、餐飲等配套用地,應實行更靈活和寬松的管理政策。三要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切實落實“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既有政策。審慎改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耕地占補平衡操作辦法,為鄉村振興留出用地空間,不要急于把農村建設用地騰挪到城市、把欠發達地區建設用地騰挪到發達地區。四要探索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的有效途徑。在不以買賣農村宅基地為出發點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有效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的具體辦法。例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將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以入股、聯營等方式,發展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項目。又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通過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

(三)建立健全有利于各類資金向農業農村流動的體制機制。無論是實現“產業興旺”還是“生態宜居”,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應從財政、金融、社會資本等多個渠道籌集鄉村振興所需資金。一要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一方面,要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領域,確保農業農村投入適度增加;另一方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創新使用方式、提高支農效能上。要做好“整合”和“撬動”兩篇文章。“整合”,就是要發揮規劃的統籌引領作用,把各類涉農資金盡可能打捆使用,形成合力。“撬動”,就是要通過以獎代補、貼息、擔保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農業農村。二要加快農村金融創新。農村存款相當部分不能在農村轉化為投資,通過金融機構的虹吸效應流向城市,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要從“建機制”和“建機構”雙管齊下。“建機制”,就是要落實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對涉農業務達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機構實行差別化監管和考核辦法,適當下放縣域分支機構業務審批權限,解決投放“三農”貸款積極性不足的問題。“建機構”,就是要優化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提高縣市覆蓋面,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支持現有大型金融機構增加縣域網點,解決投放“三農”貸款市場主體不足的問題。三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鼓勵社會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農業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帶動農民而不是替代農民。加強產權保護,穩定投資者預期。

編輯:位林惠

1 2

關鍵詞:農村 農業 發展 鄉村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精品自在视频观看 | 亚洲天堂日本美女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久久精品免视国产 | 首页中文字幕中文字幕免费 | 中出仑乱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