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表觀遺傳學揭示惡性白血病患者差異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4日發表兩項獨立癌癥學研究稱,美國和德國科學家鑒定出了幼年型粒—單核細胞白血病(JMML)的三種新亞組,可以預測病情的“結局”,包括最有可能發生疾病自行消退情況的病人。
幼年型粒—單核細胞白血病是一種惡性兒童癌癥,屬于克隆性造血干細胞增生異常性疾病,多發在幼年。但迄今為止,針對該病的治療手段十分有限。目前的臨床和遺傳標記,都沒有解釋與該疾病相關的不同臨床結果。醫學研究人員認為,DNA甲基化在該疾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近期兩項獨立研究表明,這一表觀遺傳標記,或有助于解釋不同的幼年型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病人的結果差異。
此次,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科學家克里斯托弗·帕拉斯、丹尼爾·里普卡及同事,分析了167例幼年型粒—單核細胞白血病樣本的DNA甲基化模式和突變情況。他們發現了三個甲基化水平各不一樣(高、中、低)的亞組。甲基化水平高的病人,臨床結果差;甲基化水平低的病人,預后良好;所有三組的突變情況都不一樣,表明在幼年型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病人中,DNA甲基化機制的激活與突變模式存在關聯。
在另一項獨立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分析了39名病人的DNA甲基化,鑒定出三個DNA甲基化亞組,其中高甲基化水平與不良臨床結果相關,而低甲基化水平與良好預后相關。研究人員在另外40名病人身上驗證了這一點。
這項新成果為根據DNA甲基化劃分不同的幼年型粒—單核細胞白血病患者奠定了基礎,有助于進一步了解該病的基礎生物學機制。(記者張夢然)
編輯:趙彥
關鍵詞:表觀遺傳學 惡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