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好聲音 好聲音
一起聆聽!民革中央歷任主席的“肺腑之言”
民革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會議將選舉產生民革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從1948年1月成立至今,在70年的光輝歷程中,李濟深、何香凝、朱蘊山、王昆侖、屈武、朱學范、李沛瑤、何魯麗、周鐵農、萬鄂湘先后擔任民革中央主席。他們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定信念,無私奉獻、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在即將迎來民革成立70周年之際,團結君擷取10位主席公開發表的部分言論、主張、心聲,讓我們一起聆聽。
李濟深
李濟深(1885—1959),字任潮,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歷任民革第一、二、三、四屆中央主席。
李濟深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以畢生精力致力于中華民族的振興事業,為近代中華民族的兩大歷史進程: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愛國革命堅定不移,雖經歷坎坷,但面對時代的挑戰,表現出非凡的智慧、力量和道德勇氣。
語錄:
“循遺囑數言,非到建國成功,雖死不瞑;為群眾一慟,豈第感恩知己,獨戀其私。”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逝世,正在梧州討伐桂系軍閥沈鴻英的李濟深悲痛不已,提筆寫下了這句挽聯,這是他為自己提出任務,要繼承孫中山的遺志,打倒北洋軍閥,完成國民革命的偉大任務,為建設一個獨立、富強、民主、統一的中國而繼續奮斗。
“濟深等雖居草野,目睹毒焰之兇張,早已靡生之可樂,所以痛心疾首,枕戈待旦者有年矣。誓師之日,愿獻微軀,急赴國難,以供驅策。”
1937年7月,盧溝橋槍聲一打響,李濟深立即發出《快郵代電》,表明自己誓死抗戰的決心。不久,李濟深應蔣介石電邀到南京共商國策。盡管蔣介石只給他一個“特任參議”的虛職,但李濟深并不介意,全身心投入抗戰工作,救亡圖存。
“我與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見九州同”
1959年10月,李濟深已重病在身,但他仍念念不忘祖國的統一大業,寫下了這句詩。他愛國情深,臺灣的和平解放是他至死不渝的愿望。
何香凝
何香凝(1878—1972),原名諫,又名瑞諫,號雙清樓主,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歷任民革第一屆中央常委,第二、三屆中央副主席,第四屆中央主席。
何香凝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著名的國民黨左派,婦女運動的領袖,畫壇杰出的美術家。她早年追隨孫中山,是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她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誠地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她發動婦女參加革命,為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她把藝術創作與革命活動緊密聯系,她的作品中充滿斗爭激情、浩然正氣。
語錄:
“國仇未復心難死,忍作尋常泣別聲。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取中華史上名。”
同盟會成立后,為了徹底推翻清王朝,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廖仲愷也曾多次被派往國內做策反工作。何香凝深知丈夫深入虎穴,十分危險!1909年初,當廖仲愷奉命赴天津從事革命活動時,她慨然題詩贈夫。
“漂泊天涯隱桂林,國仇家恨兩相侵。難行蜀道知何故?道是無因卻有因。”
1941年1月,當“皖南事變”發生后,她即同宋慶齡等發表通電,嚴厲斥責蔣的罪惡行徑。蔣介石曾派人到桂林給她送去100萬元的支票并請她去重慶,她卻在信封上寫到:“閑來寫畫營生活,不用人間造孽錢。”原款退回。當1944年秋,日軍逼近廣西,蔣介石再次邀請她到重慶避難時,她還是拒絕了。她寫的《感懷》詩流露出她的心跡——不肯到重慶去,表示她對蔣已徹底絕望。毛澤東曾寫信贊她:“繼承孫先生傳統,苦斗不屈,為中華民族樹立模范。”
“遙望臺灣感慨憂,追懷往事念同游。數十年來如一日,國運繁榮度白頭。”
何香凝十分關心祖國的統一大業,認為民革應用好與臺灣國民黨的歷史聯系,幫助共產黨多做一些工作,努力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她時時思念臺灣的朋友,常常撰寫文章或發表演講,呼吁臺灣當局和國民黨的軍政人員站到愛國主義的旗幟下,“愛國不分先后,愛國人人是一家”。
朱蘊山
朱蘊山(1887—1981),又名朱汶山,1947年參與創建民革,歷任民革第一、二、三、四屆中央常委,第五屆中央主席。
朱蘊山是我國現代著名政治活動家,是不斷追求進步、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奮斗終生的革命者和愛國者。
語錄:
“豈可瓦全寧玉碎,國破家亡我何存。”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拉開了侵華戰爭的序幕。由于蔣介石政府妥協政策的干擾和破壞,淞滬抗戰在堅持一個多月后終告失敗。在這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步步緊逼和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節節退讓,朱蘊山發出了這樣的憤怒吼聲,表明了自己抗日救國的堅定決心。
“南北東西一野鷗,虛名虛利不虛求。愿將一片丹心火,化作人間老馬牛。”
在整個艱難漫長的抗戰時期,朱蘊山懷著對祖國、對民族的一片似火丹心,始終像老牛一樣忍辱負重、辛勤勞作,耕耘在民族救亡的阡陌,構筑抗日衛國的陣線;像老馬一樣不畏艱險,四處奔波,穿梭于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奮蹄于中國共產黨親密朋友之列。
“卻憶臺澎諸故舊,孤懸何不早還鄉”,“臺澎一水盈盈隔,日暮孤城胡不歸”。
朱蘊山一直系懷于祖國統一,殷切期盼臺灣早日回歸祖國。
王昆侖
王昆侖(1902—1985),原名王汝虞,字魯瞻,民聯的創始人,歷任民革第一屆中央委員,第二、三、四屆中央常委,第五屆中央副主席、主席,第六屆中央主席。
王昆侖是一位不斷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政治活動家。早在學生時代,他的愛國熱情、膽識才干就使世紀偉人孫中山頗為賞識,親自介紹他加入國民黨;青年時代,他在當政的國民黨上層有地位有前途,但是,為尋求救國的政治道路,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為國共合作、團結抗戰,他三次當面質詢大獨裁者蔣介石;重慶和談時,毛澤東有感于他對民主運動的貢獻和他出色的文才,緊握他的手說 “久聞大名”。
語錄:
“我們的黨(國民黨,編者注)都已成為軍閥政客貪官污吏的大集團,變成了欺騙民眾——近來并且親手屠殺民眾的總機關”,“我要去發現新的革命、新的人生,我必須去找真的群眾的安慰。”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面對民族危機,王昆侖對國民黨的統治及其各個派系有了新的認識,思想上已逐步傾向國民黨內的左派和民主派,主張抗日,并開始探求救國自強的新道路及新的領導革命的力量。1932年3月,他以“大魚”筆名發表文章這樣說。
“勿忘了并未完成的抗日使命”;“堅持反對內戰的主張”;“認清入閩的意義并非剿匪而為安民”。
淞滬抗戰爆發后,王昆侖在無錫創辦《人報》。當第十九路軍被蔣介石從淞滬戰場調往福建“剿共”前線時,王昆侖為《人報》撰寫的社論中,對第十九路軍提出三點希望。
“巾幗英流濟世才,舍生忘死佐恩來。古今伉儷誰堪比?馬列高峰亦壯哉!”
1985年,83歲的王昆侖因病住進醫院,與鄧穎超同志為鄰。鄧穎超出院前夕,書贈“多年戰友,數日芳鄰”。王昆侖看后,寫下《口占贊鄧穎超同志》七言絕句一首。這也是他的絕筆之作。
屈武
屈武(1898——1992),字經文。1952年加入民革,歷任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常委,第五屆中央副主席,第六屆中央副主席、代主席、主席和名譽主席。
屈武青年時是學生領袖,在“五四運動”中被推為陜西學生聯合會會長,代表陜西學生赴北京請愿,曾激于愛國義憤血濺總統府;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他是共產黨員,也是國民黨北京市黨部核心成員;1926年,他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赴蘇聯學習,先后畢業于中山大學、陸軍大學;抗日戰爭初期,他為維護國共合作,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抗戰勝利后,他銜命入新疆,成功和談后任新疆省政府委員兼迪化市市長;1949年,為了和平、為了新中國,他任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顧問赴北平進行談判,參與策劃了新疆和平起義。
語錄:
“古人講‘識時務者為俊杰’。現在我把這句名言轉贈于你,這是大哥對小弟的忠告。應當說,當年我贈送給你一條毛毯是微不足道的,而這忠告,比起毛毯來,包含的情誼更加深厚。此所謂‘君子愛人以德也’。”
1949年,屈武在奉化溪口期間勸說蔣經國。
為了實現多黨派長期合作,民主黨派也要加強自身的建設,包括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要積極引進新人,搞好新老合作和交替,使民主黨派后繼有人,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各民主黨派創始人開創的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風雨同舟、共同戰斗的優良傳統,一代又一代傳下去。那么我們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千秋偉業,一定大有希望!
——屈武:《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完善多黨合作的政治體制》,刊登于1986年7月12日《團結報》一版
過去中共和國民黨和談,我是國民黨和談代表團的顧問;現在,要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請不要把我這個老頭子忘了,我愿做中共代表團的顧問!
屈武晚年仍特別關心祖國和平統一,他曾這樣表示。
朱學范
朱學范(1905—1996),曾用名朱屏安,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歷任民革第一、三屆中央常委,第四、五、六屆中央副主席,第七屆中央主席,第八屆名譽主席。
朱學范是近代中國勞工運動的領袖,著名的政治活動家,為中國工會的團結、統一和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貢獻;朱學范是杰出的愛國民主人士,他積極參與創建民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朱學范是新中國成立后首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的部長,為創建新中國的郵電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語錄:
“我們如果認清了中間路線已經死去的話,那么我們要選擇我們革命同伴。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無疑的要選擇一個民主陣容和革命集團來作我們同伴,這個民主陣容就是蘇聯,這個革命集團就是中共和民主黨派之統一戰線。”
1948年2月中旬,朱學范到達莫斯科。在那里他親眼目睹了社會主義制度下蘇聯人民戰后重建,一派欣欣向榮的生活景象。因此,他在給李濟深的信中旗幟鮮明地表明了民革要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態度,他指出,“在今天民主革命斗爭中,只有由中共堅決領導才能得到革命最后的勝利。不但如此,將來革命勝利后,在民主建設中,中共是第一大黨來領導建國工作。”
“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任何革命統一戰線也是不能勝利的。新政協乃是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參加新政協的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必須根除‘第三條道路’的幻想,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唯其如此,新中國才能強盛,孫中山先生救國救民的主張和革命的三民主義才得以真正的實現。”
1948年10月,朱學范就領導權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作為一個老郵工和首任郵電部長,我的心始終和郵電事業連在一起的。”
朱學范對我國郵電通信事業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嘔心瀝血,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沛瑤
李沛瑤(1933——1996),1986年加入民革,歷任民革第七屆中央副主席、第八屆中央主席。
李沛瑤自小受父親李濟深的熏陶,不但有強烈的愛國熱情,而且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作為堅定不移的政治信念。特殊的家庭背景,影響了李沛瑤的一生。
語錄:
“必須幫助、支持農民就地就近找出路,這是根本的解決辦法。”“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引導和對農村就業的研究,為實現城鄉統籌就業打下基礎。”
李沛瑤任勞動部副部長期間,主管就業、職業培訓、社會保障和安全生產工作,他多次帶領有關人員下基層做調研,解決就業和民工潮問題。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是一個創舉,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在中國的創造性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理論在政黨體制上的生動體現。共產黨同民主黨派之間是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關系。這是被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長期合作的歷史所證明了的。”
“民革同國民黨有著歷史淵源,我們再次提醒臺灣國民黨當局,能夠審時度勢,權衡利害,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建議,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通過兩黨商談,早日完成統一大業。”
——李沛瑤:《偉大的祖國 光輝的歷程》,刊登于1994年10月1日《團結報》一版
何魯麗
何魯麗,女,漢族,1934年6月生,山東菏澤人。民革第八、九、十屆中央主席。
語錄:
“幼年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國難當頭的苦悶憤慨和抵御外侮的艱苦卓絕,明白了國民黨反動獨裁統治注定要失去人心、被歷史淘汰,而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民革作為參政黨,首先必須政治上堅定清醒,制度上健全完備,組織上富有活力和凝聚力,如此才能談得上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這個問題就是加強自身建設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問題也都將迎刃而解。”
“搞好政治交接,核心就是堅定不移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絕不動搖。”
——《大道》何魯麗:《以身報國 堅定地跟共產黨走》
周鐵農
周鐵農,1938年11月生,遼寧沈陽人。民革第十一屆中央主席。
語錄:
“30年的從政經歷中,也讓我逐步明悟,我的從政經歷,不光是機遇和我自己的努力,更是中共黨組織的培養和信任,讓我得以站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民革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有著特殊地位和作用,我們尤其要發揮好民革的特色和優勢,不斷開創思路和方法,有力配合黨和國家對臺工作的主體和全局,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貢獻民革的力量。”
“因緣際會,我先是求學,然后教書,最后從政,一輩子沒干過多少農活,卻意外地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農民”——鐵了心要為農民說話的人。”
——《大道》周鐵農:《始終把握方向 才能行穩致遠》
萬鄂湘
萬鄂湘,1956年5月生,湖北公安人。民革第十二屆中央主席。
語錄:
“一個法律人的夢想就是一生與法相隨:從學法、教法、用法、司法到立法,環環相接,這是最完美的人生軌跡。我能有這樣的人生軌跡,得益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得益于實施依法治國戰略的偉大時代。”
“中國有一句老話,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哪一種制度是最好的,但是肯定有一種制度是最適合這個國家目前的發展階段,是必須要堅持的。”
“履職經歷告訴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能夠有效避免多黨競爭、相互傾軋造成的政治動蕩,具有政治參與、利益表達、社會整合、民主監督、維護穩定等重要功能。”
——《大道》萬鄂湘:《與法相隨筑夢路 不忘初心好揚帆》(欒絮潔)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民革 中國共產黨 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