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胡展飛:教學診改,高職院校治理范式的改革
作者: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 胡展飛
教學診改是高職院校推動內涵建設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學校自我質量主體責任意識覺醒的建設性工作。《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因此,推進高職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就是在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語境下高職院校治理范式的改革。筆者以為,這種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方式轉變:從行政管理走向內部治理
任何一項改革,理念是先導,沒有正確的理念指導,就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近幾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的領導、教師普遍對職業教育的辦學規律有了一定認識,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就業導向等職教理念已獲得廣泛認同,但是,關于內部治理的現代職教理念仍有待建立,如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學術自治、去行政化等方面,還缺乏實質性的價值認同。
當前,內部治理已成為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語境下的新型管理范式。德國新《職業教育法》明確提出,政府亟待從政策調控走向依法治理,建立利益主體合作博弈機制,實現多元化的共同治理。可以認為,教育治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種高級形態,體現了教育的公共性、現代性,其特征集中體現在民主性上,以人為本是著眼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落腳點。“教學診改”是當前高職院校推動內涵建設、強化自我質量主體責任意識的建設性工作,更是職業院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借此,從注重外延到注重內涵,從行政管理向內部治理的轉變,是高職院校治理范式第一方面的改革。
目標轉變:從關注迎評達標轉向潛心自主保證
高職院校對教育管理部門組織的評估都不陌生,“迎評達標”是各院校普遍采用的被動應付的思維模式。評估的常規程序是:教育主管部門出具評估指標,學校對照評估細則準備材料,專家組核查“材料”、察看現場、打分、反饋,最后評出一個結論性質的等級……
教學診改與傳統評估不同,學校作為第一責任主體,從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總體架構著手,從關注“迎評達標”轉向潛心“自主保證”:由重材料準備轉為重點構建建設目標和質量標準;由重成績展示轉為運用數據揭示問題、診斷原因,進而改進問題、完善制度;由重形式架構轉為建立動態的監督控制、形成閉環(PDCA循環),自主保證、自我完善、不斷提升;由重完成任務轉為激發內生動力,發揮主體作用。這種責任主體、內涵重點到制度規范的變化,是高職院校治理范式第二方面的改革。
重心轉變:以需求為導向聚焦專業發展
專業是高職院校最基本的辦學單元,是高職院校服務經濟建設的載體。人才培養質量是專業發展水平的充分體現。因此,教學診改的重點工作應聚焦于專業發展,建立與人才培養工作要素相融合的質量自我保證機制。這種保證機制應以自主自適為前提,重點關注三個“力”。一是形成專業建設的內生動力。學校的教學單位應主動反思專業辦學的實力與服務能力,尋找自身與全國高水平專業之間的差距,自覺尋找自身與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產業轉型的適切性,自覺形成促進專業建設和發展的內生的自省和自信力。二是匯集專業建設的凝聚力。把專業發展標準作為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抓手,凝聚學校、系(部)、教師和職能部門等各層面的質量共識,調配、優化教育教學資源,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發展力。三是生成質量保證的協同力。在 “招生—培養—就業”過程中,建立專業與其他要素的聯動機制,破解管理體制機制中各職能部門育人功能條塊分割與孤立獨行的狀況,形成圍繞人才培養、依托專業建設,各內部職能部門全力服務教育教學中心工作的完整人才培養系統,真正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這是高職院校治理范式第三方面的改革。
價值轉變:將學生和教師發展作為診改落腳點
教學診改工作聚焦的是人,建立以人為本價值取向,把以人為本的理念滲透到教學診改工作的全過程,將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教學診改之目的不為率先達標或評優排名,更不為取得更多的辦學經費,而是為了教師和學生的發展。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就是以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辦學質量的根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教學活動的主體作用,賦予學生充分參與教育教學管理的權利。以教師發展為中心其邏輯起點就是關愛教師的發展和成長,教學診改不是專門找教師的“岔子”,而是為了幫助教師發現和分析其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關注生師的成長發展,是高職院校治理范式第四方面的改革。
綜上所述,教學診改是對高職院校治理范式本體特征和條件的深刻改革,上述四方面的改革將有力促進高職院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更好地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高職 改革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