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新華社談新形象工程傷民:腦袋一拍幾百億沒了
“什么項目都應該因地制宜。在水資源富裕的地方引水造湖改善生態,對環境有正效應,但在缺水干旱的地方人工修造大水面,蒸發量大加上水底滲透,浪費不小。”陜南某市一名水務工作者舉例說,干旱地區引水解決群眾飲用水困難問題,應該支持,可是引水形成景觀水就顯然超越了發展階段。
有的基層受訪干部將新“形象工程”比喻為“盲目貸款買名牌”。建造與經濟發展水平、居民需求都不相稱的豪華場館,為了追求“美觀”透支未來財政,“本想留下好名聲,最后造成爛攤子。”東部沿海某市監察局一位副局長說,其本質是“決策浪費”,容易給財政造成“大窟窿”。
前文所述斥資數十億元建設多個文體場館的北方某市,因為財政資金壓力,導致主體結構2013年即已經完工的建筑陷入長達4年的停工。
今年初該市十三屆政協五次會議上,有政協委員便提出要求“加快市體育中心場館建設進度”的提案,當地有關部門回復承認“財政經費緊張,建設資金難以到位,我市體育中心一直處于停工狀態”。直至5月,該市體育中心、大劇院、美術館等場館才通過PPP等方式續建。
陜西某縣一位處級干部說,建設這些公共設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品位,但是,只覆蓋了數量不多的城市居民,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很低,有時勉力為之還會讓政府背上債務。
“腦袋一拍可能幾百億就沒了。”多位受訪干部認為,這些“形象工程”看似新情況、實則老問題,根源在于自上而下、唯上不唯實的“拍腦袋”決策。
西部某地級市紀委黨風室負責人說,個別地區“一把手”權力過于集中,又想讓上級看到“成績赫然”,所以就不顧老百姓真正急需的公共服務需求,而去搞大場館、大景觀建設,產生了“政績工程”。
為“形象工程”劃下紅線
當前,相關職能部門對不惜財力“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的新動向已采取行動進行整治。例如,針對一些地方“特色小鎮”概念不清、定位不準、急于求成、盲目發展及市場化不足等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4部委近期發布《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注重打造鮮明特色、嚴防政府債務風險、嚴格節約集約用地等多項要求。
多位基層干部認為,為做表面文章、擺花架子的“形象工程”劃出紅線,需要在重大項目投資中加強民意征集、財政把關、審計監督和第三方評估等工作力度,對于明顯決策錯誤的決策者應追究責任。
一是聽民意。是“民心工程”還是“形象工程”,首先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政于民,不能搞“少數人拍板”“關門決策”。
“城市建設怎么防止政績工程,主要是政府決策過程要嚴格依法征求市民意見。”山西某地一名紀檢干部舉例說,市里近期規劃想在新區拆除綠地、修快速通道,但不少市民提出反對意見,領導覺得很有道理,就中止了這一項目。
二是定標準。引導各地科學安排建設項目,需要有明確“形象工程”標準,至少有負面案例可供警示借鑒。
福建省住建廳今年就將鄉村建設負面案例PPT上網、印發,以便各地在編制美麗鄉村規劃和安排整治項目時有所對照,避免出現類似“形象工程”。廣東某地紀委書記建議,反對“形象工程”不能無的放矢,相關職能部門應當明確典型案例,方便各地“對號入座”,對已有的“形象工程”也可以進行有力追究問責。
三是嚴把關。發揮人大對重大項目的“把關人”作用,監督政府用好有限財力,避免行政沖動、盲目投資。華南某省會城市一名紀檢干部建議,可將場館建設、景觀工程作為未來反“四風”監督重點,紀檢部門對投資達到一定級別的項目實行調查監督。
四是強監管。加強政府財政特別是債務監管,斬斷各類“形象工程”資金來源。廣東省委黨校教授張浩表示,中央此前已決定把政府負債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建議加強對各地政府舉債情況的考核、審計和責任追究,防止有的領導干部急功近利,舉債搞“形象工程”。
多位受訪紀檢干部還認為,要堅持黨內監督和黨外監督相結合、傳統手段和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發動群眾監督、引導媒體監督、借力科技監督,織密全方位、立體式的監督網絡,讓“形象工程”沒有藏身之地。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新華社 新形象工程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