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揭秘特殊職業教育學校:讓殘疾孩子們心態更積極
在深圳一所特殊職業教育學校里,雖然身患殘疾的學生能夠完全就業的只占5%~10%,但這里卻努力使得這些學生的心態和認知更加積極,進而引導他們的人生走向——
“0拒絕”,帶著他們一路追趕
“你問我,怎么樣才能不讓一個殘疾孩子在接受教育時掉隊,其實我想說的卻是,我面對的所有孩子生下來就已經‘掉隊’了。我們要做的是怎樣帶著他們一路追趕。”近日,在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的操場上,職教部的李紅梅老師對記者講道。
近幾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已經步入快車道,但殘疾人職業教育還沒有被社會廣泛關注。怎樣做好這個特殊群體的職教工作?職教能為這群特殊的孩子做什么?記者走進深圳元平學校職業教育部,感受著這里的孩子和老師的特殊和不特殊。
“教學的主要難度是理解學生、走進他們的內心”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技能培訓和教育,但這種培訓和教育對身有殘疾的學生來說,卻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11月28日,8名職高學生和4名老師一起坐上了開往深圳觀瀾高爾夫度假村的小巴車。此次行程,是這個度假村與元平特殊教育學校建立實習就業合作的考察之旅。聽障班和腦癱班的部分學生參加了這次活動。
笑容可掬的招聘部經理徐丹成為前來求職的孩子們的“領路人”。“企業安置殘疾人可以獲得稅收優惠政策。不過對我們來說,招收特殊人群比社會招聘更加安全可靠。”徐經理對記者說道。
參觀結束,孩子們一一發問,老師們在旁翻譯,徐經理在旁解答道,“我們會給你們配震動式手機,吃住全部免費,還可以住主管級帶獨立衛生間的宿舍。”
看著其他孩子鼓掌,聽障班三年級的陳慧敏卻一直沉默著。“老師們經常夸我有耐心,手工藝大師來授課時也想招我當徒弟,而且我還獲得了羅湖香格里拉的實習機會,但我還是很怕找工作時失敗。”回學校的路上,陳慧敏給記者發了這樣一條微信。
實際上,能夠去觀瀾高爾夫之類企業面試的學生,是優中選優。在元平職教部的19個教學班里,180多人中大概只有三分之一能夠達到專業合格的水平。
“大多數孩子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所以只能強的帶弱的。孩子們自己能動手,不依賴于人,能有進步,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有著35年教齡的余金霞老師說。
“鋪床單要注意在床尾完成,中線在中間,正面朝上,對邊離地等距離。”一堂簡單的客房服務課,余老師卻要教上好幾個星期。課堂中間,一個唐氏寶寶(唐氏綜合征)正在給大家示范怎樣把床單四角疊進床里,但其他學生卻有的微笑,有的坐著發呆。
沒有太多技巧,學不會迎來送往,這些職教老師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職教的基本功——職場禮儀。“孩子們學不會也不能疾言厲色,使他們產生抵觸心理,重點是培養他們的程序意識。”余老師說。
余老師說,“教學的主要難度是理解學生、走進他們的內心,讓他們信賴老師。”
“余老師,你去哪?去喝茶嗎?你去喝什么茶啊?”下課了,智障班的張蕓菱還在當著余老師的“跟屁蟲”。殘疾人的職業教育,難就難在走心。然而,一旦老師們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面對學生,而是親切和藹地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點,特殊的信任和信賴就可以滋生出遠比職業技能更有益的情感學習,而恰恰是這種性格培養與交流意識的學習,才是余老師最為看重的學習內容。
“將來想去合唱隊工作,但我可不去盲人合唱團”
放學的時間到了。視障班的四個年齡不等的同學一帶一地拉著前人的衣角,隨著笑吟吟的輔班主任黎老師向食堂走去。
“咦?你們在做什么?”一個帥氣可愛的男孩子停在記者和四個同學的身旁。他是14歲的小著,雖然眼睛嚴重弱視,但在視障班已經是視力最好的學生了,所以可以自己行動。
小著所在的班級只有5名同學,他們的專業方向都是音樂。小著的吉他已經考到了8級,他的夢想是去北京學習音樂,然后創業賣吉他。
“過去我爸媽非要我在普校讀書,但是同學會罵我瞎,還是轉到這里好。”小著說。
“將來想去合唱隊工作,但我可不去盲人合唱團!”尚存一些視力的班長小韻這樣說,她身后帶著其他三位同學,頗不認可自己的盲人身份。
“我想去學古典吉他,未來去中小學當個音樂老師。”阿明這樣說。
“我想學葫蘆絲,我也不知道未來自己可以干什么。”小稍一邊說,一邊伸過手來握住記者的手。
“我媽讓我以后學按摩。”排在最后的楊順說。雖然已經17歲了,但還不清楚以后做什么。
四個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視障班沒有開設英語課,這讓小韻有些不滿意。而小著則認為,生活老師管得太多,大家缺乏獨立性。
對于視障和聽障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發育都與常人無異,但是特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又讓他們不得不“隨大溜兒”。而對于視力和聽力沒有完全喪失的學生來說,如何認可自己的身份,以怎樣的方式融入將來的工作和生活,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與這些對自己的未來抱有期待的學生不同,自閉癥患者雖然目能視物、耳能聽聲、活動自如,但由于語言障礙和社會交往能力缺失,他們步入工作崗位的路更加艱難,開發他們的學習能力也面臨著各種障礙。
在這所特殊教育學校,有一個畫畫高手子涵,雖然身患自閉癥,卻已經成為了一名明星學生。
子涵的媽媽羅春繡說,她希望兒子可以去美術學院深造,但是受限于文化課,這個希望又十分渺茫。“如果能去大芬村(號稱中國油畫第一村)畫畫,無論賺不賺錢,有事情做也是好的。”羅春繡充滿期待。
“鄧老師頭發長長的。”交流間隙,在旁邊畫畫的子涵突然看著地面說了一句話。身邊的班主任鄧力川微微一笑,隨即解釋說,自閉癥的孩子語言能力不暢,他雖然知道大家在談論他,卻無法加入進來。因為觀察到鄧老師平時梳起來的頭發放了下來,所以廖子涵才突然冒出了這一句。這是他獨特的表達方式。
“子涵擁有的空間感受力和色彩敏感性讓他顯得幸運,但對于大多數自閉癥學生來說,卻只能培訓他們做一些簡單重復的手工工作。”鄧老師說。
幫孩子們找到存在感
畢飛宇在作品《推拿》中描寫,女主角都紅反感作為盲人演奏音樂時受到觀眾“憐憫般的過度鼓勵”,進而放棄了鋼琴演奏。這種心理更像是出自特殊人群的真情實感。
小韻強調不想去盲人樂團,陳慧敏害怕找工作失敗,都源自她們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
“我來給深圳的特殊孩子們做培訓,就是想讓他們有門手藝,心里不慌。”從去年開始,元平特殊學校走進了好幾位工藝大師,不間斷地來為同學們進行為期一周的課程培訓。在內畫工藝大師張汝財看來,他的工作就是讓孩子們“找到存在感”。
為學校和大師們之間建立聯系的是深圳啟源手工藝術文化有限公司的會長王少卿。他說:“現在國家提倡手工藝、工匠精神,我就想到殘疾人比平常人更能靜下心來,如果能讓殘疾人學點技術,既能讓他們更加自信自尊,也培養出鉆研事物的興趣,總比在家養閑好得多。”
除了張汝財大師,微雕工藝大師潘啟慧、竹編工藝大師殷超、蘇繡工藝大師姚琴華、景泰藍工藝大師鐘連盛,都在為這些特殊的職高學生進行培訓。“通過給殘疾學生上課,反而可以感受到不必唯學歷論成敗。職教教育的意義就在于讓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即使身有殘疾,如果能發揮所長,精心鉆研,也一樣可以為社會創造財富。”正是抱持著這種觀念,姚琴華想要招做事認真的陳慧敏為徒。
“我們想做的就是讓一兩個人帶動一個群體。”王少卿附和說。
“起碼可以使他們的心態和認知更積極”
受到學校容量所限,這所學校此前只能招收深圳戶籍的學生。自從在2008年提出“0拒絕”的概念后,職教工作面臨著巨大壓力,其中的一個壓力是學生畢業后就業形勢非常嚴峻。每年能夠完全就業的學生只能占到5%~10%,大多數需要依靠深圳殘聯進行安置。
“但是,為殘疾孩子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不能是一句空話。”李紅梅老師說,“比如讓大師們來教學生們手工藝,為學生進行量體裁衣式定向培訓,都是為了讓他們體驗到自己創造價值的成就感。即使他們所學的職業技能不能達到完全就業的水平,起碼可以使他們的心態和認知更積極。”
在王繼紅老師看來,他們所提供的職業教育可以引導特殊人群的人生走向。他說,“我們會強調融入式教育方式,把學生們當自己的孩子,這種多年來的朝夕相處,會讓學生們在畢業后,仍然回到學校,把不對父母說的心里話講給我們聽。”
美育教育、感恩教育,在一般的職業培訓中,幾乎很難尋覓。但在元平,這樣的教育卻成為職業教育中貫穿始終的內容。就在不久前,順利在四季酒店就業的學生林美茹作為“過來人”,回來為學弟學妹們做了一堂大受歡迎的公開課。
“不遲到、勤快干、對人熱情……”雖然林美茹不一定能表達出很多,但這些最基本的職業素質,卻讓孩子們看到了積極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職業規范為他們帶來的希望。
“酒店雖然挺好的,但我覺得有點孤單。”公開課結束后,林美茹悄悄地給記者打字說。
觀瀾高爾夫度假村招聘部經理徐丹說:“殘疾人更重視朋伴關系,所以我們希望一次不止招收一個人,讓他們愿意留下來。伴隨著能力增長,終有一天,他們也會展翅飛向遠方……”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學生 老師 特殊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