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中國130種語言大部分走向瀕危 “國家隊”加入拯救
他們現在會排一些民族舞蹈,即使很小的孩子也會參加。魚皮服飾、魚骨紀念品的制作和民族旅游,讓劉蕾的鄉親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激勵了他們學習民族文化。
王峰、李松梅和他們的同事,則會舉辦各種語言培訓班,甚至利用微信群學習語言。
李松梅和普亞強建立了“哈尼文學習QQ群、微信群”,群里吸引了一批熱愛本族語言文化的年輕人。他們已經能夠熟練使用哈尼文記錄自己民族的傳統詩歌與民間傳說故事等。
在王峰老家,大理白族自治州,一些學校每周會加一節民族語言的課程。
在這些保護行動中,文字成為拯救語言的密碼。
歷史上,大部分民族是沒有自己文字的。極少數民族,用漢字轉寫,如古壯文、老白文等。新中國成立后,上世紀50年代,為部分少數民族創立了自己的文字。1957年,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哈尼文創立。但是,當時政策時間很短,1958年創立的白文并沒有得到國務院批準。
2013年云南省出臺《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成為出臺該意見的第一個非自治區省份。條例承認了14個少數民族使用的22種文字,白文成為其中之一。
“條例影響挺大,那以后做任何工作都有法律依據了。”王峰說,“因為大部分人有英文和拼音基礎,四五天就能全部學會。手機發送也方便,我們還制作了雙語言表情包。湖南和貴州的白族,學習熱情也很高。”
據他介紹,他們現在鼓勵一些民間藝人用拼音白文記錄。“這些民間藝人,會唱很多民族故事。他們之前記音都是用的老白文,很少有人能看懂了。現在我們鼓勵他們用拼音白文來記音,這樣有利于流傳。”
“語保工程”為大家留住鄉音
除了民間課程,地方政府也在行動。
云南民族大學從2012年起,每年都會定向招收哈尼語專業的學生。這是紅河州政府與云南民族大學的合作辦學項目,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支系的哈尼族學生進入云南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進行本科教育學習,他們畢業后成為哈尼語保護傳播的重要力量。
“國家隊”的加入,則讓少數民族語言保護的力量瞬間壯大起來。
2015年,我國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這是繼1956年開展全國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普查以來,我國語言文字領域又一個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大型語言文化國家工程。
“每種語言記錄3000個常用詞、100個句子和400分鐘的文化典藏。”孫宏開介紹說,三年來取得的效果是很明顯的。
去年,語保工程已按計劃完成81個少數民族語言(含瀕危語言)調查點、53個漢語方言(含瀕危方言)調查點和32個語言文化調查點的工作任務。
當然,任務依然艱巨,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曹志耘接受采訪時說,800多個調查點尚未啟動,東南地區方言極為復雜,設點多、難度大,今后的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除了這樣單純記錄保護外,傳承更重要。”孫宏開認為,應該成系統地保護每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化。他花8年時間編纂的《白馬大詞典》,就包括中藥、農耕、紡織等各個子系統。
“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本民族的人和語言學家共同努力,讓語言更好地傳承下去。”孫宏開說。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中國130種語言 瀕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