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7位黨外人士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7位黨外人士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兩院院士在我國科技界擁有最高學術榮譽。就在昨天,中國工程院公布今年院士增選結果:經院士和學術團體提名、兩輪會議評審和選舉,從533位有效候選人中產生了67位新當選院士。
新當選的院士中,男性63人,占94%;女性4人,占6%。最小年齡49歲,最大67歲,平均56.37歲,60歲(含)以下的占85%,更多優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專家當選。不少來自企業和基層一線的工程科技專家,以及長期工作在新疆、甘肅等西部邊遠地區的優秀專家當選。
新語君從有關方面獨家獲悉,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共選舉產生67位院士,其中60位是中共黨員,其他7位是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具體情況如下:
張福鎖,民盟盟員;
鄧宗全,民進會員;
賀泓,農工黨黨員;
王金南,農工黨黨員;
潘復生,九三學社社員;
戴瓊海,無黨派人士;
王銳,無黨派人士。
兩院院士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讓我們向他們致以崇高敬意!為新當選的7位黨外人士“點贊”——
張福鎖 民盟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簡要事跡
潛心植物營養科研與教學,在養分高效利用理論研究、技術創新與應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后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68篇,包括Science和Nature 5篇,PNAS4篇。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入選首屆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基金創新群體;獲國際肥料工業協會作物營養獎、發展中國家科學院農業科學獎和德國霍因海姆大學杰出成就獎等。
鄧宗全 民進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簡要事跡
長期從事宇航空間機構及特種機器人研究,是我國宇航空間機構技術領域學術帶頭人。獲國家科技獎勵3項。“月球車移動系統關鍵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1)。“地外天體采樣操控作業系統關鍵技術”獲省技術發明一等獎(排1)。“空間折展與鎖解機構關鍵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1)。“管內移動機器人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排1)。
賀 泓 農工黨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室主任
簡要事跡
深入研究大氣污染物非均相轉化過程中的環境催化科學技術問題,取得了柴油車排放污染控制、室內空氣凈化和灰霾成因方面從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的系列成果。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1)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 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17);以第一發明人獲授權發明專利41項并在多家企業實施應用;以第一或責任作者發表學術論文230余篇。自他回國起一直負責國家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柴油車排放控制項目;擔任中科院先導專項“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首席科學家;擔任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和多個國際期刊主編或編委;組建產、學、研聯合團隊攻克柴油車排放控制技術難題,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做出突出貢獻。
王金南 農工黨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
簡要事跡
作為國家第一批百千萬人才和首批環保科技領軍人才,帶領團隊,在完成的36個科研項目成果基礎上,全面構建了貫穿“規劃決策、實施管控、影響評估”的國家污染減排工程全過程管理體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第一和第三)和三等獎2項(第二),省部級獎18項。
潘復生 九三學社
重慶大學國家鎂合金工程中心主任
簡要事跡
長期從事輕合金特別是鎂合金材料工程化工作。針對 “高品質、低成本和大規模”產業化要求,重點解決“塑性差、潔凈度低、成形難”等關鍵技術瓶頸,形成高效完整技術體系并實現產業化生產和大規模應用。建立了國家鎂合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全球有重要影響的國家鎂合金產業化基地,為推動我國成為世界鎂合金深加工大國和鎂產業走向世界前沿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獎4項、部省級一等獎8項。其中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二等獎2項、國際獎1項、部省級一等獎4項;何梁何利獎、杜邦創新獎獲得者。著作10部,SCI論文329篇,授權發明專利136項,國家/行業標準12項。
戴瓊海 無黨派人士
清華大學教授
簡要事跡
20多年來致力于立體視覺技術的研究,在立體重建、裸眼立體顯示和液晶屏立體檢測等理論與關鍵技術方面做出了開拓性工作。發表論文126篇(SCI他引1745次),授權發明專利76件,專著2部。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王銳 無黨派人士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
簡要事跡
扎根西北,率領團隊圍繞制約多肽新藥創制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進行了31年系統的創新性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因“國際本領域最高質量工作”在《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封面文章;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第1,2009)。因“在多肽科學創新性的貢獻”獲國際多肽會Cathay獎;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排第1,2016)。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第1,2017)。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創新獎,為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國際生物活性肽學會中國區主席。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5 件,申請國際專利PCT 4件;以通訊作者發表影響因子大于5的SCI論文133 篇,大于10的22 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50.95,被引用10564 次,H指數55,成果被Nature引用并亮點報道。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國家 院士技術